大學畢業後,張虹琳在UPS快遞公司當了一個土木工程師。她的第一個項目預算超過13億美元。張虹琳賺了很多錢,買了房子、車子。工作了五六年之後,張虹琳對自己的情況很滿意,也很高興父母不用再為她擔心。但是張虹琳同父母的聯係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張虹琳和二姐通電話,她不經意地說:“你知道嗎?爸爸又要做心髒手術了。”
張虹琳從來不知道爸爸身體有任何問題,也不知道他已經做過一次心髒手術。在那之後,張虹琳開始覺得他們的溝通有很大的問題。那年年底,張虹琳辭了職,把所有的東西都賣掉,第二年,她來到清華大學學習中文,變成了一個普通的來華留學生。
學了一點中文之後,張虹琳和父母的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他們可以做朋友了。過了一個學期,張虹琳開始發現很多中國人的想法很像她的父母。由此張虹琳想到,如果中美兩國的人不多溝通,耐心地分享彼此的看法,問題肯定會越來越嚴重。所以,2007年張虹琳用剩下的積蓄建立了金橋基金會。
過了幾年張虹琳開始創辦“Project朋友”。“朋友”最開始是美國“十萬強計劃”的校友會,使命是幫助、帶動新一代的中美橋梁建設者去服務大眾、鼓舞人心、開啟人生新篇章。
張虹琳很清楚中美合作非常不容易,如果中美文化衝突能讓父母和孩子有10多年的冷戰,兩國的關係肯定有更多的難題。所以張虹琳建立“朋友”這個平台,來培養中美橋梁建設者。
這些年,張虹琳遇到不少挑戰,有很多次都想過放棄,回去當個工程師或者商人。但是認識了那麼多中美之間的橋梁建設者,聽到各種故事,給了張虹琳很多希望,她決定永遠不會放棄。
狄士禮:誰跟我打招呼就跟誰做朋友
狄士禮,英國人,本名Andrew P. Disbury,上世紀80年代留學上海的複旦大學,現為英國利茲都市大學國際辦公室主任。
狄士禮上世紀80年代來到中國留學,有人說他很有眼光,30年前就預見了中國的崛起,明智地選擇了中文專業,但他卻認為自己並非有這樣的遠見卓識。初中的時候,狄士禮非常喜歡外語,當時的想法是如果上大學一定會選擇外語專業,而且是獨特的,不尋常的語種。於是他想到了當時正在對外開放的中國,當時他對中國的印象僅限於中山裝和自行車,中國對他來說非常神秘,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於是他選擇了中文專業。
當時的狄士禮完全不知道這個機會是多麼的難得。19歲時,他和一個同班同學開始了東方之旅。狄士禮是家裏排行最小的孩子,家裏人對中國都知之甚少,隻能依靠英方大學為他做出的安排。狄士禮從父母的眼中可以看得出信任,也可以看得出他們對自己選擇的支持,同時也有擔憂。這些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冷戰時期緊張的國際關係以及當時有限的通訊技術,使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再見,那以後的狄士禮非常敬佩父母當初對自己的支持。
在中國留學的頭半年,狄士禮和同學享受著最好的待遇,但是他們的中文水平、對中國政治曆史和文化的了解都十分有限。他們害怕出門時遇到人群,他們不知道為什麼人們會新奇地觀看他們外國人;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即便是周末去外地也必須申請旅行證;中國的老師們都操著一口他們沒有聽過的口音;老師都以為他們會齊聲朗讀,但是在英格蘭他們沒有學過這樣的課堂技能。每天麵對的陌生和障礙使他們幾乎絕望,感覺不可能理解中國。
有一天,狄士禮決定一個人走出留學生樓的大門,去交自己的第一個中國朋友,他決定,誰對自己說“嗨,你會說英語嗎”,就和誰做朋友。就這樣,他一層一層地剝開了中國的神秘麵紗,同時開始了內心漫長的東方之旅,成就了今天的狄士禮,有著一個中國心的老外。
安雄:我的事業是中國文化
安雄,法國人,本名Bernard Allanic。最初由於受中國文學,特別是唐代大詩人的吸引,上世紀80年代,安雄在法國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開始學習中文。那時中國已開始有意識地對西方“敞開大門”,這使得安雄在初學漢語時便有機會來到中國。
1987-1988年,安雄獲得一筆中方提供的獎學金,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進修漢語。1989-1990年間,受益於一筆法國的獎學金,他又有機會到四川大學學習民間文學。懷揣著探索中國的強烈願望,2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安雄都是背著背包四處旅行,粗略算來總共有20多天的光景花費在了火車上,那時候火車的速度還很慢。在火車上度過的漫長旅行至今仍是安雄對那段時光不可磨滅的回憶。他還記得那些坐在硬座上度過的無眠長夜;也記得和眾多乘客用普通話絮絮聊天的幸福感;人們天南海北地隨意聊著,認識彼此,消磨時間。他們相互間都很好奇,並分享相識的樂趣。
第二次到中國,安雄待了1年的時間便返回了法國,開始在雷恩的聖·馬丁(Saint Martin)中學教漢語。如今,20多年過去了,安雄對教漢語和漢字仍然充滿熱情。他特別喜歡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來更好地教授漢語學習者必學的1500個漢字。2003年,安雄在法國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白樂桑教授指導下撰寫博士論文,對這一問題的思索是他研究的重點。這是中文教學領域的第一篇法語論文。從2006年9月起,安雄成為雷恩第二大學的講師,編寫了一部漢語教材,並於2009年出版。此外,他還參加了一個歐洲研究項目,研究如何使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適用於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