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四章很重要。這一章同樣有一個不足,就是從思想史角度來敘述,還是沒有緊扣到本體論上來。佛教各個宗派本體論的異同,似乎缺少說明。

6.佛學與儒學的本體論如何融合?似乎缺少說明。是否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

7.宋明理學從佛學的本體論中吸取到什麼?似缺少明確的分析說明。

8.船山哲學,是儒、道、佛的全麵總結,在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上都有嚴密的體係。

9.近代隻寫熊十力,不夠,馮友蘭對本體論有他自己的看法。還有金嶽霖先生。《熊十力全集》剛出版,可參看武漢大學郭齊勇他們編的。

總之,全稿宜緊緊圍繞本體論來寫,有些地方需進行理論概括,敘述到一定時候就概括。

客人太多,就寫到這裏。

張豈之

2001.9.5.

第三封

光華:

關於近代學術史(史學卷)及你的博士論文事,昨天已談。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百餘年間中國近代學術的發展曆程,大致經曆了學術精神的反思與學術主體意識的確立、學術革命口號的提出與新史學的初步建設,以及三種典型學術體係的形成這樣三個階段。你從這個角度去寫,是可以的。

另外,論文基本框架分史學哲學論、史學方法論、史學成果論三個部分,也是可行的。請按談的內容去豐富、補充。

學術史不同於思想史,亦不同於文化史。我的淺見是:一部學術史,需包含學術思想與學術成果的價值判斷這兩個主要的方麵,缺一不可。學術史絕對不是政治史,雖然一定時期的政治對於那個時代的學術產生影響,但是政治畢竟不同於學術,二者不能劃等號。而且學術史不能淹沒於政治史之中。但是在學術史中又需要從客觀上說明政治對於學術的一定影響。學術思想含對於學術的看法,學術的地位與作用,學術的方法論等等。從觀點到方法形成一個整體,才能稱得上學術思想或學術理論;在史學範圍內,稱之為“曆史哲學”亦未嚐不可。除此,尚需有學術成果,而且要對這些成果進行分析解剖,闡明它們在學術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博士論文需突出寫好一章,即馬克思主義史學與近代史學的聯係與創新。如果能在“聯係”(繼承性)上作出令人信服的論證,則是一大勞績。因為若幹年來人們隻是強調馬克思主義史學與近代史學的“本質區別”,仿佛馬克思主義史學是憑空產生的。“聯係”需要加以論證,需要作出“證據十足”的說明。最後還需指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把近代史學中若幹優秀的方麵完全丟棄的現象,也是有的。這表現為:1.狹隘的史學論。由強調史學與政治的關係,竟至把史學的豐富內容都丟掉,使史學成為狹隘的政治史學,甚至把內容豐富的曆史變成一部政治鬥爭史;2.武斷的史學論。反對吸取中國傳統史學和外國史學中的優秀的東西,故步自封。這些都和唯物史觀不合。博士論文的最後一章要寫幾萬字(4-5萬字),而且下工夫寫。

張豈之

1992.9.4.

第四封

光華:

關於論文的第三編《史學成果論:近代關於中外曆史和曆史地理學的研究》,我又看了一遍,用鉛筆作了記號。總的印象是:這一編尚需作些修改。

1.關於先秦史、秦漢史等的研究,提了不少書名,材料是豐富的。但是,這些著作的出現,在學術史上占有什麼地位,有什麼意義,有些地方寫得還不是很清楚,也就是說,分析尚有不足,有點“書目提要”的味道。從“書目提要”走向“史學學術史”,需要加強分析,特別是理論分析。沒有“理論分析”,就書說書,那隻是“提要”。這方麵是否還要再做些修改、補充?

2.有些有時代意義的作品(史學論著),不可能不受到時代的影響,而“寫作緣起”如何著述,如何論述?這個問題似乎需要再想一想。

3.有些書目在不同的地方不止一次地提到,如魏源的《海國圖誌》等,如何避免重複?需要考慮。

4.敘述上似乎平鋪直敘較多,缺少重點。例如第443頁關於學術史著作,提到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正好敘述他對於“學術史”的看法,似乎缺少,短短一段即告結束,就轉到章太炎《?書》上去了。而《?書》的劃時代意義尚未點出來。為何作《?書》,太炎自己有說明。這不完全是學術著作,這和太炎的反清革命思想有關。

總之,在“學術史”書稿中如何處理“成果”,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對於主要“成果”的論述要“全”,不要有遺漏,這基本上做到了。除“全”之外,還要有重點,對重點加強分析,這一點似乎沒有完全做到。“全”與“重”結合得好,就可以避免“書目提要”之缺陷。

張豈之

199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