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
光華同誌:
我客居北師大,除辦學校事外,還讀了你寫的碩士論文提要《論佛學對中國本體學說的發展》,總的印象是:你讀了有關方麵不少的書,對有關佛典也有所涉獵,並且作了一些思考。這個題目是很好的,但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再思考:
1.究竟什麼是中國的本體學說?中國早期本體論的歸納是否貼切?與歐洲希臘比較起來,中國早期本體論究竟有什麼特色?在希臘,柏拉圖提出理念世界與現象世界之對立,而認為理念世界是真實的,是本原,這是最完整的歐洲哲學上的本體說。中國早期儒學中的三位代表人物,孔子基本上沒有本體學說;荀子亦不足;孟子亦不完整,如果說有個始端,那可稱之為道德本體說。儒家本體之完整學說乃《中庸》一書。《中庸》所論的本體,乃是道德本體論。如果說早期儒學有本體學說的話,名之曰道德本體論比較合適,但這需要論證,而論證的環節還相當複雜。你寫的第一個題目是不成熟的,需重新改寫,而且要深入發掘《中庸》一書的本體觀。
2.中國玄學在本體學說上有貢獻,它明確提出本體即“玄”,即“道”。它把道家《老子》、儒家《周易》的本體學說發展了,結合起來提高了。玄學本體論區別於早期儒家的本體論,可稱之為自然本體論。這需要論證。
3.佛學對中國哲學本體學說有巨大貢獻,這個貢獻是逐步深化的。空宗對道家自然本體論有所批判,對儒家道德本體論持否定態度。空宗的貢獻在於論證了本體的抽象性、包容性,向理論化的本體論邁進了一步。這一點你提綱中寫的不夠,也不足,缺少分析。
4.法性宗的貢獻更大,它不同於道德本體論,不同於自然本體論,它論證本體的抽象性和包含性,認為最大最高的抽象和包含就是心性。這種本體已具備與《中庸》相接的若幹因素(環節),可稱之為心性本體論。它影響了宋明理學。理學在本體論的論證方麵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理論思維資料。你的提綱對心性本體論的基本要點勾勒不足,需加強;對一些佛典的釋義,有些未從本體論角度講,則要校正。
5.法相宗對中國本體學說的貢獻在於融合。就是道德本體說、自然本體說與心性本體說之融合,可稱之為融合本體論。如何融合,在哪些環節上融合,融合所形成的特色等等,你提綱中均缺少論證。王夫之本體論實際是融合本體論之代表。這一部分你還要繼續研究。
6.中國近代本體學說,隻寫熊十力先生一家是不行的,近代的本體論,有代表性的有這麼幾家:
①心性本體論,梁漱溟、賀麟先生為代表,在今台灣也有人。
②朱子理學本體論,馮友蘭《貞元六書》……
③熊先生“本心本體論”(可以這麼稱)。
④理念世界本體論,陳康先生為代表。陳先生為柏拉圖研究專家。
所有這些本體論都有缺點,都有哲學上難以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談本體,而談世界的本原、本質,談世界的變化發展,對社會對自然均強調實踐,但很難稱之為實踐本體論。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個結尾。
從你整個提綱來看,你讀了不少書,特別是佛學書,這是好的,但邏輯歸納與理論思維有不足,原因是你對西方哲學,對數理邏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下的工夫不夠。
我希望你根據我上麵所談的思路,對你的提綱進行修改,逐步寫成初稿。你先想一想。提綱稿,我返校時帶回。
這封信請你給麻天祥、趙瑞民同誌一閱。
祝好。
張豈之
1989.12.14.
於北師大專家樓一樓第二封
光華:
《佛學與中國本體論思想史稿》,如果改得更好一些,是很有意義的。現在我大體翻閱後的印象是:
1.對西方本體論的說明似乎還不足。西方哲學的本體論觀點有它的特殊點,需要提煉出來。關於中國的本體論,需要查一下,特別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是否有這樣的詞或具有相同意義的詞?或者中國近現代學者對此有無解釋?而且應有對西方本體論與中國本體論的異同的比較。我覺得《緒論》對上述問題的討論還不是太清晰。
2.中國早期本體論的闡述,缺少一個東西,就是“社會”。中國哲學是這樣,不是那樣,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中國古代思維路徑是如此,不是如彼?在“社會”上是否會有一些新說?中國早期本體論是否與巫術有些關係?
3.秦漢文化思潮及其本體論架構,問題似乎比較多。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本體論,沒有說明其思想淵源。無論怎麼說,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論和原始社會的巫術有關。五行說與巫術也有關係。關於董仲舒的論述過於一般。秦漢本體論學說的理論特點與社會作用的討論深度也不夠。
4.第三章:玄、佛學與秦漢本體論的解體。這一章的內容如何集中在“本體論”上似乎不足,似乎在分別敘述玄學、佛學的某些內容,如何集中到“本體論”上,最好作些聯結、加工,不忘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