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博士生進行品德教育,提高他們做人道德的自覺性,立誌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對國家民族有用的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為了高尚理想而奮鬥終生的人――我認為這是培養博士生最重要的課程。
二、培養博士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這是博士生的另一主課。而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博士論文的寫作。基於這樣的理解,在博士生入學不久我即開始醞釀博士論文題目。這需要導師和博士生的密切合作。博士生對他所從事研究的學科,一般都有較好的基礎,對學科的重要成果(如專著、論文等)都有所涉獵。在此基礎上,要他們在進一步翻閱資料的基礎上,提出幾個研究課題,並非難事。同時,我也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長以及學科發展的需要,提出有關博士論文的若幹問題,供他們參考。這樣,師生間的討論進行若幹次,博士論文題目才能確定下來。如我的一位博士生選題為《中國封建社會禮教》,這個題目在中國思想史學科中過去很少有學者研究,材料較分散,要做好需付出很大的精力。另外兩位博士生所寫《中國近代佛學》、《宋代理學的政治哲學》論文,也都不是輕而易舉所能完成的。
我要求他們就自己所選論文題目,參閱國內外有關前人和當代學者的成果,同時規定他們寫出對有關成果的評論。這一項工作要進行相當長的時間,這有助於他們吸收別人之長,使他們了解如果論文想在某些方麵有所突破和提高需從何處入手。
我要求博士生盡可能完整地、係統地閱讀他們研究課題的原始資料,而且要編出資料長編。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分類歸納,才可能得出切合實際的理論結論。我的一位博士生不但編出了資料長編,而且還校勘、標點了一本與他的研究課題有關的古籍。
博士生寫出的論文初稿,是上述兩方麵工作的係統總結。不過,這對論文定稿來說,還有一段距離。對於他們的初稿,我總是仔細閱讀,從論點、資料到文字,提出問題,請他們考慮。我提問題往往采用書麵形式,便於他們思索。我要求他們對我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並作出回答。然後再考慮他們論文的論點、資料和結構。於是他們的論文便產生了二稿。我對二稿再提出問題,他們再進行研究,並繼續修改論文,以至達到三稿和四稿,我已提不出什麼問題為止。在三番五次和博士生磋商論文的過程中,我更加了解了他們的學術功底、思維能力,同時我也從他們的論文中受到啟發。這是我培養博士生花費精力和時間最多的一個環節。
如果僅僅是我個人對他們的論文提出問題和意見,那是不夠的。我還請他們將論文稿向校內外專家請教,並寄至外地專家審閱。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對於他們修改論文和提高論文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論文的答辯會,是對博士生獨立研究能力的檢閱。我十分希望參加答辯會的專家們多提問題,對博士生嚴格要求。我的一位博士生在答辯中經常用“我發現……”等等口語,實際上有許多東西並非他的“發現”。我抓住一例,指出很早就有學者提出了論點,怎麼能說是“我發現”呢?校外專家說:這雖是口頭語,但不能隨便用,因為這是一個嚴肅的學風問題。這個博士生誠懇地接受了這個批評。後來他跟我說:“學習越深入,就越覺得要‘發現’什麼,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我發現’這三個字的分量太重了。”
博士生要在中國思想史這個學科上打下牢固的基礎,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這個基礎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訓詁文字基礎、曆史基礎、邏輯基礎、外語基礎等等,特別是外語基礎,決不可忽視。1991年入學的博士生,我要求他參加英語重點班的學習,在口語上經受訓練,以便為將來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打基礎。我們中國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較老的學者,在專業上都有很深的造詣,但往往不能直接用外語進行交流(我個人也不能),不能不說這是缺點。下一代的學者應克服此點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