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培養專門史(中國思想史)碩士研究生,始於1979年;國家第二批博士點(1984年)評審後,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學科以及我本人才取得招收和培養博士生的資格。到1991年我培養的博士生已有三人獲得博士學位,目前在學的還有二人。
回想近幾年來,我受國家和學校的重托,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所謂“經驗”,指的是大體做得對的地方;所謂“教訓”則指的是做得不夠完善或者對正確的方麵堅持不夠之處。這兩者聯係在一起,並沒有純粹的經驗,也沒有純粹的教訓。因此我這篇短文中所談不僅是所謂經驗,也不單純是教訓,而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東西。
一、把“如何做人”貫穿於培養過程的始終
我覺得,思想教育應有兩大類:一類是思想政治教育,再一類是做人的教育。這兩方麵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不能以前者代替後者,也不能以後者代替前者。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絲毫不能忽視做人的教育這一環節。所謂做人的教育,是指要做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要教育研究生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家庭、個人與老師等等方麵的關係。隻有在“做人”這一點上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有優良的政治素質,才能真正地建立共產主義世界觀。如果一個人老是說假話,在靈魂深處個人主義膨脹,到處拉關係,謀私利,做一些不光明磊落的事,不講道德,不講道義,那麼可以肯定地說:這種人絕對不可能牢固地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所以我認為做人的道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這一環的教育對於博士生來說,也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也就是說,在博士生的培養全過程都要貫穿品德教育,而且要把它放在首位。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
我偏向於選擇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同誌來攻讀博士學位,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會更加嚴格一些。我經常跟他們講,首先要做一個高尚的人,對國家和民族有用的人,這樣才有可能在學術上作出成績來。這種思想的交流很有好處。在做人上,我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點。比如,他們在星期六晚間偶爾玩玩撲克牌,這是很正常的。有一次他們玩的時間較長,多少影響了周圍房間的研究生,有人向我反映。我找他們談話,說明這雖是小事,但也要注意。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教育他們要為別人著想,不能幹擾別人的休息。中國傳統道德中有些內容,我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加以改造,仍然可以作為指導我們行動的道德教育。而道德的修養隻有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從具體的事做起,才有成效。
我第二批所帶兩位博士生都有了家小,他們的生活比較艱苦。我用改造了的傳統道德去教育他們,和他們共勉。我告訴他們,在我年輕時,生活並不寬裕,但我幾十年來相信孔子說的話:“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為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裏仁》)孔子又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君子固窮”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錯,不要因為生活的一時艱苦而動搖學習的意誌。這些話題對他們都起了正麵的教育作用,他們都讀完了博士生課程,並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
我還引導博士生參加研究所的集體攻關項目,培養他們的科研集體精神。眾所皆知,重大的科研課題,大都是科研群體智慧的結晶。我要求博士生在集體攻關項目中貢獻聰明才智,培養他們熱愛和尊重科研集體的精神。他們在這方麵表現不錯。不過,如何將個人著書立說成為名家與關心研究集體相結合,尚需作進一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