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展信息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1 / 1)

發展信息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見地

我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國家?信息化是實現這一跨越支撐點之一。

——本報記者 何立中

歲末年初,各界人士都在為2013年的發展進言獻策。剛剛閉幕的以創新、融合為主題的2012年信息產業經濟年會,從IT產業角度探討了我國信息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201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400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國家?信息化是實現這一跨越的支撐點之一。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如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勞動生產力成本上升後,它們既不能以低成本優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也無法與發達國家在高價值產品市場競爭,這是發展中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大、企業的運營效率不高限製了我國在高價值產品市場的發展。

信息化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突破口。信息化生產力是迄今為止人類最先進的生產力,它要求有先進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一切不適應該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將隨之改變。從經濟學角度講,信息化是指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以物質與能源為經濟結構的重心,向以信息為經濟結構的重心轉變的過程。

信息化代表了一種信息技術被高度應用,信息資源被高度共享,從而使得人的智能潛力以及社會物質資源潛力被充分發揮,個人行為、組織決策和社會運行趨於合理化的理想狀態。同時信息化也是IT產業發展與IT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的,不斷運用IT改造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從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狀態的一段持續的過程。

從管理學角度講,發展信息化就是要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普及的基礎上,通過提高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在各種社會活動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度提高,從而達到人類社會的新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過程。

信息化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四化”之一,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將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國的工業化正處在升級階段,在信息化的促進下發展前景良好。首先,技術創新。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將逐漸成為中國下一代製造業的新引擎。其次,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超越低成本優勢,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推動知識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能源效率不高,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再次,通過深化改革、推動城鎮化與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在這方麵,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