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患者為本才能做好衛生信息化(1 / 1)

以患者為本才能做好衛生信息化

見地

隻有實實在在的應用,才能體現信息化的價值,才能讓患者通過信息技術獲得更好、更便捷的服務。

—— 本報記者 程彥博

1月7日北京召開的2013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陳竺強調醫療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並指出將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和監管體製五個領域的綜合改革。

醫療改革總會備受關注,因為每個人都和醫療息息相關,而醫療改革同樣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牽涉到了方方麵麵。無論是調整醫療結構、提高服務效能,還是引導醫療機構主動控製費用,引導患者到基層首診和分級就診,都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撐。

我國醫療衛生體係中始終存在著醫療機構分布不平均,各級醫療機構醫療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性改變。所以,利用信息化提升醫療機構的管理和服務水平,通過網絡和共享讓各級醫院形成良性互動成為了醫療改革賦予信息化的任務,也成為信息化的擔當。作為新醫改“四梁八柱”中的一柱,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係統將對改革和完善醫療衛生體係起到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

衛生部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普遍建立新農合信息網絡,89%的統籌地區實現省內互聯互通、即時結報,國家級信息平台與9省(區、市)聯通,實現跨省監管。25個省實現應急指揮係統網絡連通。從這些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到用於支付結算、應急指揮的網絡正在逐步建立起來。但是,就在2012歲末,我們仍然會看到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友誼醫院等三甲醫院相繼出現HIS或網絡故障,影響患者正常就診的現象。

信息化不僅是將業務電子化,更重要的是醫院可以借助信息化改進工作流程,提升服務水平。但是,網絡故障、HIS停擺等問題給患者帶來了更差勁的體驗。筆者也曾了解到,有的醫院HIS上線後,工作人員認為其難以使用,有的醫院建成了遠程診療係統卻利用率不高。這些可能隻是國內信息化“重建設輕應用,重開發輕維護”在醫療衛生行業的一個縮影。但是,隻有實實在在的應用,才能體現信息化的價值,才能讓患者通過信息技術獲得更好、更便捷的服務。

一名醫生在微博中如此描述其理想中的診所:病人是事先預約的,可以享受免費的Wi-Fi;等候大廳是溫馨明亮的;秘書幫助醫生接待和安排病人;醫生對每位患者至少有15分鍾的接診時間;所有記錄是電子化的,患者能夠從網絡上查結果和谘詢……這個看似並不難實現的理想,需要醫療機構真正以患者為本,並與IT廠商、運維服務提供商等各方共同努力,別讓醫療衛生信息化成為噱頭,而是實現穩定、高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