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晉國人。在春秋戰國時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刺客故事,但豫讓的故事另有其感人的一麵。
公元前453年,晉國勢力最大的上卿智瑤,脅迫韓、魏兩家攻擊趙氏。三家大兵圍困了趙襄子領地的首府晉陽,在這危急時刻,趙襄子的謀士孟談設法說服了韓、魏兩家,於是陣前反戈的韓、魏和被久久圍困的趙家聯手,打敗了智瑤的軍隊,進而徹底滅了智氏全族(隻有智果在智瑤的父親要立智瑤為嫡子時,預料到智瑤日後一定會導致智氏滅門,就正式改變了自己的姓氏,所以才得以逃脫)。晉國的曆史從此被徹底改寫,形成了韓、趙、魏三分晉國的趨勢。
豫讓是智瑤最重要的家臣之一,在投到智瑤門下之前,曾先後做過中行氏和範氏的家臣,這兩家先後滅亡後,他歸順了智瑤。
在晉陽戰役中,豫讓雖然奮力抵抗,無奈手下聽說智瑤已經被擒便紛紛逃散,豫讓隻得出逃。當他聽說智氏被滅族,智瑤的頭顱還被趙襄子做成器具後,痛哭地說:“士為知己者死,我豫讓深受智瑤厚恩,今天智氏不僅全族滅亡,而且還辱及遺骸,我再偷生於世,還算是人嗎?”於是他改名換姓,穿上奴仆的衣服潛入趙府,藏在廁所裏麵,想在趙襄子如廁時殺了他。
沒料到趙襄子進廁所前忽然心動,派人進去搜出了豫讓。趙襄子問道:“你身藏利刃躲在這裏是要謀害我嗎?”
豫讓正色地回答:“我是智瑤的家臣豫讓,要為我的主公報仇!”趙襄子手下都說應該立即殺了他,趙襄子說“智瑤滅亡了,他還要為其報仇,真是義士呀,殺義士不吉祥。”於是令人放了豫讓。
豫讓臨走時趙襄子又叫轉他說:“我今天放了你,你能不再這樣做了嗎?”
“你放了我,是你感念義士的個人感情。我報仇是要進一個忠臣的道義,怎麼能混為一談?”豫讓激昂地回答。大家再一次勸趙襄子殺了他,趙襄子說我既然已經答應放了他,如果現在殺了他就失去了信義,今後我們小心就是了。於是趙襄子回到了他的領地晉陽,想盡量避開豫讓。
豫讓回到家中後,終日盤算如何刺殺趙襄子為智瑤報仇,妻子勸他投靠韓氏或魏氏,以求富貴,豫讓大怒,從此不再回家。他尋思如果進入晉陽,恐怕會被認出,於是他拔掉胡須和眉毛,還用生漆塗在身上,就像疥疤一樣,然後在大街上行乞。妻子雖然認不出他,但還是聽出了他乞討的聲音。於是豫讓又吞食了木炭,使自己的聲音徹底沙啞,從此再也沒有人能認出他。
豫讓有一個知心朋友,平素深知他的誌向,看到街上乞丐的形態有點像豫讓,很是詫異,就悄悄地叫他的名字,得到證實後就把他邀請到自己家中。朋友對豫讓說:“你為智氏報仇的決心我十分佩服,但是你的辦法不妥,而且成功的機會也很小。以你的才能如果直接去投降趙氏,一定會得到重用,到那時再伺機行事,那不是很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