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範蠡·文種(1 / 3)

文種,字會,又稱少禽或子禽(?—公元前467年),楚國郢都人。曾任楚國宛地的地方長官,從而結識了年輕有為的範蠡。大約在公元前511年,範蠡見楚國政局混亂、小人當道,便和文種相約到了越國。從其曆史活動可以斷定,文種應該年長於範蠡,他們兩人都是流傳千古的吳越春秋的主角之一。

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吳王闔閭年老,脾氣反而更加暴躁,聽說越王死了,不聽相國伍子胥的規勸,親自帶領伯嚭等趁其新喪討伐越國。不曾想不但打了敗仗,而且自己也負傷死在了退兵的路上。

夫差繼位後發誓為祖父報仇,命令伍子胥在太湖操練水兵。三年後的農曆二月(約公元前497年),夫差任命伍子胥為大將,傾全國兵力從太湖出發,征討越國。

麵對吳國大兵壓境,越國在如何應對上討論激烈。文種和範蠡等認為目前越國不是吳國的對手,建議“以謙卑的態度求和,等我們實力發展了再圖報仇”的主張。勾踐卻堅決拒絕議和。他說吳國是越國的世仇,一定要拚死一戰。越國迅速戰敗,勾踐和他的大臣們被吳軍圍困在會稽山。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勾踐此時想求和,但他也明白吳國不會答應。文種對他說:“吳國太宰(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伯嚭貪財好色,忌功疾能,他早有取代伍子胥的意圖。而伍子胥雖然忠勇睿智,但卻過於剛強威嚴,吳王有點畏懼他,對伯嚭卻十分親近。我們私下重金賄賂伯嚭,他一定能讓吳王答應我們的條件,到時候即便伍子胥勸阻也無濟於事了。”於是文種連夜把八名美女和無數珠寶送到了伯嚭軍營。

果然,在伯嚭的花言巧語下,吳王夫差答應與越國議和。而令人千古不解是:夫差竟然答應保留越國的宗廟社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保持了越國領土基本完整,保留了越國政權體係。但卻要給越國極端屈辱的投降條件,即:越王勾踐夫婦親自到吳國做奴仆。這不僅僅使勾踐有徹骨之恨,而且使越國人群情激奮,越國所有老百姓都願意用自己的生命為國王雪恥。

伍子胥聽到消息急忙趕來製止,夫差竟然無言以對,隻是雙眼看著伯嚭示意他出麵解釋。伯嚭本來很害怕伍子胥,現在有夫差的當麵支持,就巧言令色地說:“你不是和楚國有殺父之仇嗎?那為什麼還答應和他們講和呢?現在大王要和越國議和,你反而百般阻撓,到底是何用心?難道什麼事情都必須按照你的意誌行事嗎?”夫差趕緊接過話題說:“太宰說得對極了,請相國別再為難寡人了!”伍子胥隻好作罷,但他憤憤地對大夫王孫駱說:“不出二十年,越國一定會滅掉我們吳國!”

夫差派人押送文種回去,限令當年農曆五月勾踐夫婦到吳國為奴,同時還留下一半軍隊作為威懾力量,自己先回到了姑蘇城。

勾踐回到會稽(今紹興),看到自己的宮殿依舊街市如故,隻是壯年男子比以往少了許多,不僅潸然淚下。在吳國官員的不斷催逼下,勾踐留下文種代替自己治理國家,自己在範蠡的陪同下收拾了越國庫藏珍寶,帶上三百三十名美貌的宮女,誠惶誠恐地來到了姑蘇城。範蠡先獻給伯嚭許多珍寶和三十名美女,乞求伯嚭保全自己君臣的性命。他對伯嚭說:“我們君臣知道夫差大王和太宰的仁慈,但也十分擔心橫行霸道的伍子胥,怕他不把大王和你放在眼裏。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我們君臣可能連為你們效勞的機會都沒有了。”對伍子胥一直嫉恨的伯嚭,再次保證一定保護他們。

夫差得意地在闔閭的墓地邊上修築了低矮的石屋,讓勾踐夫婦和其他奴仆一樣掃墓養馬。他要讓死去的爺爺知道,夫差替他報仇雪恨了!夫差隻要駕車外出,就一定要讓勾踐給他牽馬,老百姓都爭相指指點點,觀看越王的狼狽相。在這樣的情況下,範蠡也從不離開勾踐一步,而且對勾踐更加恭敬。夫差見範蠡是個人才,就對他說,隻要你棄越歸吳,寡人就一定重用你。範蠡委婉地回答:“我聽說這樣的話‘亡國之臣不敢言政,敗軍之將不敢言勇’,我在越國沒有輔佐好我的君主,使他得罪了大王陛下,所以我們君臣才有今天的下場。我隻能陪伴我的主公,好好地為大王您當奴做仆,絕對不敢祈求什麼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