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範蠡·文種(3 / 3)

於是西施和鄭旦被獻給了夫差,夫差果然萬分寵愛越國送來的美女。為討美人歡心,夫差專門修建了氣勢恢宏的姑蘇台和館娃閣,整日尋歡作樂不理國事。伍子胥百般勸諫,夫差隻是不聽。伍子胥曾告訴他越國正在擴軍備戰,伯嚭卻說大王把那麼多的土地交給他,就應該有軍隊守備,這很正常呀。於是夫差依然沉溺在享樂之中,根本不知道亡國在即。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見吳國禍亂將至,就借出使齊國的機會把兒子留在了齊國。於是在伯嚭的唆使下,夫差下令讓伍子胥自盡。伍子胥自殺前對家人說,把我的眼睛取下來放在姑蘇城東門上,我要看到越國的兵進入吳國。夫差在伍子胥死後還親自指著他的屍體說:“伍子胥,你死了還知道什麼?”並親自砍下了他的腦袋掛在城樓上,把他的屍體投在了錢塘江。有老百姓把屍體撈上來埋在了吳山,後來吳山就稱作胥山。

殺了伍子胥,夫差就晉升伯嚭為相國,從此再也沒有誰在他麵前嘮嘮叨叨了。公元前473年,越國舉全國之兵進攻吳國,老百姓無不踴躍參軍,勾踐在戰前下令:“凡父子都在軍隊的,父親回家去,兄弟都在軍隊的,兄長回家去;父母無人供養的,回去孝敬老人。”於是軍心更加振奮。

這時的吳國根本就不堪一擊,在危難時刻伯嚭卻托病不出,夫差隻得派王孫駱去越王大營乞求投降,並給範蠡和文種去信說:“狡兔死,良犬烹;敵國亡,忠臣死!”文種代表勾踐回信列舉了他的罪狀,其中還痛斥他殺害了忠臣伍子胥。夫差絕望地再次請王孫駱去向越國求和,懇請做越國附庸國,也被勾踐堅決地拒絕了。夫差走投無路隻有自殺了,臨死前還讓手下人在他死後用羅蓋住他的臉,因為他無顏再見伍子胥。

大約公元前468年,在勾踐召開的慶功會上,音樂師作了《伐吳》曲,琴師邊演奏邊歌唱,歌詞的大意是大王英勇神武,群臣齊心合力,文種和範蠡功勳卓著等。大家聽了都十分高興,唯獨勾踐麵無喜色。範蠡私下歎息道:“越王不願意功歸臣下,已經有疑忌功臣的端倪了呀!”於是他向勾踐請求歸隱山林,越王勾踐堅決不答應,而且還威脅說:“你留下就可以和我共同擁有越國,如果你敢走了,我將殺了你的妻子兒女!”當夜範蠡駕著一隻小船,出齊女門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這一年,範蠡已經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了。範蠡出走的地方,就是今天的蠡口。

勾踐感念範蠡的豐功偉績,特地封給他老婆和兒子百裏之地,還讓工匠鑄了範蠡的金像,放在朝堂王位的旁邊,以便自己隨時可以看見使自己報仇稱雄的功臣。

範蠡走後的第二天,有人給文種送來了範蠡的親筆信,在信中範蠡再次提醒他:“還記得夫差說的‘敵國亡,忠臣死’嗎?勾踐這個人長頸鳥喙,忍辱妒功,隻可以和他共患難,絕不能和他同安樂。你不趁現在離開,禍必不遠!”文種看罷雖然猶豫,但終究還是不以為然。

勾踐滅了吳國稱霸一方,不但沒有按當時的慣例封賞功臣,而且還日益疏遠原來的大臣,於是許多大臣都以種種借口隱退了,而文種依然猶豫不決,隻是托病不再上朝。

公元前467年的某一天,勾踐親自來看望文種,他解下自己的佩劍放在文種的病床上說:“愛卿你有七條妙計,我隻用了其中三條就滅了吳國,還有四條你準備怎麼使用呢?”

“臣不知道。”文種十分不解。

“我想請你在地下繼續對付吳國可以嗎?”說完就揚長而去。

文種拿起寶劍一看,劍鞘上刻有“屬鏤”二字,不覺得歎息道:“我後悔沒有聽範蠡的話,所以才有今天!不過後代的學者們,一定會把我和伍子胥相提並論,這也是一件快事!”說罷揮劍自殺了。勾踐聽說文種死了,高興之餘還是隆重地安葬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