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伍子胥·孫武(2 / 3)

果然伍子胥根本不相信到郢都後能救父親,更不相信平王會重用他們的鬼話。但是伍尚堅持要按父親來信的意思去郢都,他對弟弟說:“我的才智遠不如弟弟你,我回去殉父盡孝,你為父親複仇為孝。我們兄弟就此永訣了!”伍子胥向哥哥行了四個跪拜禮後,眼看著哥哥和使者離開了。

伍尚走後,伍子胥料定馬上就會有兵馬來抓自己,就對妻子賈氏說:“我要逃到別的國家設法為父兄報仇,留下你孤身一人,讓我怎麼能放心呢?”

賈氏激憤地對他說:“大丈夫行事怎麼能拖泥帶水?你既然有父兄的冤仇,就像刀子插在你的心肺上一樣,怎麼能在這種危急時刻,還因為一女子而躊躇呢?你趕快走,不要再掛念我了!”話後回屋自縊身亡了。伍子胥忍淚草草安葬了妻子,就身著素服帶著弓箭佩劍向東南去了。

大約走了三百裏,楚國大夫武成黑帶著二百名士兵追來了。伍子胥見追兵已近在百步,張弓搭箭“嗖”的一聲,給武成黑駕車的馭手應聲落地而亡。武成黑嚇得翻身下車企圖逃跑,伍子胥把箭搭在弦上,指著武成黑怒目說道:“今天我暫時留下你的小命,回去告訴楚平王:要想保存他的江山社稷,就好好對待我的父親和兄長,否則我一定要滅掉楚國,親手砍下楚平王的腦袋!”武成黑心驚膽戰地帶著隨從回去了。

楚平王聽說伍子胥沒有歸案,立即命令費無極將伍奢父子斬首,臨刑時伍尚大罵費無極讒言惑主,伍奢製止道:“忠奸自然有天下公論,你又何必罵他呢?我擔心的是伍員沒有被殺掉,從此楚國君臣就寢食難安了!”說罷坦然地引頸就戮了。圍觀的老百姓無不為他們的冤屈而落淚,據說當時的天氣也頓時變得風雨淒楚。

楚平王為了斷絕伍子胥的去路,立即發出緊急通告:任何人隻要緝拿到伍子胥,賞糧五萬擔,同時封上大夫爵位。膽敢容留或放縱的,全家處斬!一時間伍子胥逃向吳國的遙遠路途更加艱險了。想到太子建在宋國,於是他輾轉來到了宋國並找到了太子建。由於當時的宋國內外交困,伍子胥就和太子建等投奔了鄭國。鄭定公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告訴他們要想打敗強大的楚國,最好的辦法是依靠晉國。於是太子建留下伍子胥,自己去晉國拜見了晉傾公。然而此時的晉國六卿十分強大,國王根本就無力統治自己的江山。晉傾公聽信荀寅的歪主意,企圖讓太子建和伍子胥做內應,晉國先滅了鄭國,將鄭國送給太子建,然後再共同進攻楚國。太子建答應了荀寅的條件,回到鄭國對伍子胥說了這個計劃,伍子胥勸他說:“鄭定公待我們如此仗義,我們怎麼能這樣做?而且你這純粹就是企圖僥幸成功,如果你一定要堅持的話隻能是惹火燒身!”

太子建急功近利果然陰謀敗露,鄭定公殺了太子建,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向吳國。這一次的逃亡就更加艱險了。楚國依舊在通緝他,鄭國也要捉拿他,其中伍子胥過韶關一夜急白頭的故事更是廣為人知。而在今天的武昌附近渡江,更演繹了一出令人無限感慨的故事。在後麵追兵步步緊逼,前麵滔滔江水隔阻的急難時刻,一個老漁翁不僅送了他吃的,還親自渡他過江。伍子胥上岸後叮囑老人請他保密,不要把他的行蹤告訴追兵。老人歎了口氣說:“我敬重你是人才,所以不貪圖高官厚祿而幫助你,沒想到你卻這樣不信任我,如果追兵恰巧也從這兒追你,那我還說得清嗎?”於是老人沉江自盡了。渡過大江後,一女子給他送了飯吃,也以同樣的原因投水自盡了。

在現在蘇州附近,伍子胥結交了勇士專諸並和他結拜為兄弟。公元前520年伍子胥到了吳國當時的都城梅裏(今江蘇無錫附近)。這時的他已窮困潦倒到了極點,隻能在大街上邊吹簫,邊唱出自己悲涼的身世。不久被公子光的謀士發現並推薦給了公子光。約公元前516年,聽到楚平王死去的消息後,伍子胥大哭不止。公子光感到十分奇怪,問他為什麼仇人死了還如此痛心,伍子胥回答說:我傷心的是再沒有機會親自砍下他的腦袋了!

原來公子光是吳王諸樊的兒子,由於諸樊定下了兄死弟及的王位繼承方式,想讓賢能的四弟最終能坐上王位,沒料到老三死後,老四季劄堅決不當國王,於是老三的兒子僚坐上了吳王的位子。公子光當然是懷恨在心,於是在伍子胥等人的策劃下,於公元前514年左右,由專諸魚腹藏劍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成了新的吳王,自號闔閭,從此史書稱其為吳王闔閭,伍子胥成了他最得力的大臣。

吳王闔閭穩定政權後,就讓伍子胥選址修築了宏偉而堅固的姑蘇城(今江蘇蘇州),作為吳國新的都城。在伍子胥的治理下,吳國的聲威也明顯提高。闔閭為了徹底鏟除潛在的敵人,在伍子胥的周密部署下,再次利用刺客在衛國刺殺了吳國公子慶忌,自此再也沒有誰會威脅他的王位了。這時伍子胥提出了出兵攻打楚國的建議,並推薦了孫武為將。

吳王闔閭見了孫武,他們談得十分投機,對他作的兵法十三篇更是賞識。孫武還對闔閭說,如果用我的辦法練兵,別說是陛下您的軍隊,就是宮娥彩女,我也能讓他們令行禁止。闔閭一時興起,就立即召來三百宮女,分為左右兩隊,並讓自己寵愛的兩個妃子分別擔任隊長,讓孫武操練她們。孫武說大王既然要檢驗我如何練兵,那就請您容許我一切按軍旅要求來做,闔閭答應了他的條件,並安排力士數人為牙將,還設軍法官一名、軍吏兩名,一切就和要開赴戰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