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俞和元咺同是春秋時期衛國大夫,是衛成公姬鄭的大臣,二人生卒年不詳。叔武,衛成公的弟弟,死於公元前633年。在晉國占領衛國,衛成公出逃後又回國的那場事件中,共同上演了一場公案,至今令人為之惋歎!
公元前633年春二月,宋國被楚國包圍了都城睢陽,請求晉國救援。晉文公對當年衛國在自己流亡時,拒絕接待而懷恨在心,而且現在衛國又是楚國的盟友,於是率大軍占領了衛國五鹿。衛國亡國在即,衛成公隻得讓元咺輔佐自己的弟弟叔武監國,自己帶著寧俞出逃到了衛國邊遠的襄牛(今山東範縣一帶)。
城濮之戰獲勝後,晉文公傳令諸侯必須於當年五月上旬在踐土召開盟會。楚國的友好國家和盟國也不得不如期而至,但是被拘押的曹公共和出逃的衛成公,沒有被通知參加諸侯盟會。
衛成公姬鄭對寧俞說:“諸侯盟會不讓寡人參加,說明晉文公還記恨我們,讓我們複國的諾言恐怕也不會兌現,我們還是趕快離開衛國吧。”
“晉國現在如此氣盛,主公以國君的身份出奔,其他諸侯誰能收留我們?為了保住衛國宗廟社稷,主公還是先讓位給叔武,讓元咺輔佐他,然後由他們出麵請求參加盟會,也許晉文公會同意的,這樣也就保住了衛國。何況主公您也十分清楚:叔武向來以忠孝友善著稱,他一定會想方設法恢複您君主地位的。”寧俞替他分析了形勢,並提出了唯一有望保住社稷的方案。
萬般無奈下,姬鄭派人回朝歌做了這樣的安排後問寧俞:“既然這樣做了,我們還是到楚國避難吧!”寧俞替他分析道:“楚國雖然和我們是姻親,卻是晉國的仇敵。而且當時晉文公答應我們複國的條件,是和楚國絕交,我們也這樣做了,現在怎麼好再去投奔楚國呢?我們應該到陳國去,陳國現在歸順了晉國,必要時可以替主公在晉文公那兒溝通。”衛侯對他的話不予理睬,決意投奔楚國。他們一行剛走到楚國地界,楚國百姓知道他就是衛成公時,就大罵他背信棄義。姬鄭隻好狼狽地改投陳國了。
卻說叔武得到姬鄭要讓位給他的旨意後,對群臣宣布道:“我隻是奉成公之命暫時攝政,並不是國君,待見了晉文公並恢複我們衛國後,還要恭迎成公回國的!”
當元咺要陪同叔武去見晉文公時,他對其子元角說:“成公這人對什麼人都不信任,你還是陪在他身邊吧。”於是讓自己的兒子去姬鄭身邊,他想以此表明自己還是忠於姬鄭的。
看到這樣的情況,衛公子犬私下對元咺說:“成公明顯是不可能再當衛國君主了。你應該把他讓叔武繼承國君的決定向朝野公布,正式擁立叔武,你自然就是相國了。這樣做晉國也一定滿意,衛國不僅可以馬上複國,而且有晉國的支持,國內政局也一定穩定!”
“叔武不會目無兄長,我元咺也不會目無君主!我和叔武這次去參加盟會,就是要懇請晉文公恢複成公地位!”元咺拒絕了他。犬羞愧地走了,但他怕姬鄭有朝一日複國後,一旦知道他今天說的話,就不僅僅是殺頭之禍了。於是他馬上跑到陳國來見姬鄭,反而說元咺已經讓叔武繼位了,他們去見晉文公隻是要得到盟主的認可。寧俞見姬鄭對犬的話半信半疑,就對姬鄭說:“主公,叔武和元咺都是忠貞不貳的君子,您應該相信他們,何況元咺如果真要背叛主公,又怎麼會讓兒子來陪伴主公呢?”
犬又私下對姬鄭說:“第一,元咺早就有扶持叔武上台的計劃!這次不過是晉國給他提供了機會而已;第二,他把兒子派到主公這兒,不過是要隨時掌握主公您的動靜;第三,如果他們真想請求晉文公答應主公複國,那他們就不會自己參加諸侯盟會,如果他們公然以諸侯的身份參會,那他們拋棄主公就是事實了!”姬鄭相信了他的話,馬上秘密派心腹去踐土打探盟會情況。
公元前633年夏,周襄王親自參加並主持盟會,晉文公要叔武覲見周襄王,同時正式立他為衛國君主。叔武流著眼淚對晉文公說:“英明的盟主是不會讓弟弟取代兄長的!陛下如果讓姬鄭複國,那麼我們衛國一定會永遠忠於晉國的。”元咺也跪下向晉文公懇求,終於使晉文公有了讓姬鄭複國的意向。
卻說姬鄭的密探從踐土回來向姬鄭報告說,元咺陪同叔武參加了諸侯盟會,而且還正式記錄在案,至於其他情況他們無從得知。姬鄭早忘了自己要叔武繼位的旨意,他怒火衝天地說:“奸賊元咺果然貪圖富貴背叛了寡人,卻把他的兒子派到我這兒來臥底,寡人豈能容忍!”說完不等元角辯解,就揮劍砍下了元角的腦袋。元角的隨從逃回衛國報告了元咺,元咺傷心地說:“這是元角的命運呀!成公雖然辜負了我們父子的一片忠心,但作為臣子我不能對不起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