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先軫(2 / 3)

宋國使臣出去後,先軫對晉文公說:“宋國送給我們貴重的財寶,就是急切盼望我們救援。我們接受人家財寶就很不道義。臣有一計,可以把秦國和齊國兩個大的國家拉進這場對楚國的戰爭:讓宋國使臣把禮品分成兩份,分別獻給秦國和齊國,請求他們出麵調停,使楚國退兵。齊國還想繼續方伯的夢想,秦國也正在崛起,他們一定都認為楚國會給他們麵子,也一定會派人到楚國調停。”

“但是假若真的調停成功,那麼第一等於是秦國和齊國保存了宋國社稷,宋國感激的是他們;二是調停的結果一定使宋國和楚國結盟。這樣我們不是徒勞無功嗎?”晉文公疑惑地反問。

“我當然有辦法使楚國不接受秦、齊的調停,並讓齊國和秦國與我們聯合對抗楚國!”

“愛卿有什麼妙計呢?”晉文公滿腹狐疑。

“曹國和衛國是楚國的附庸,楚國絕不容忍別人插足。現在我們驅逐了衛侯,俘虜了曹侯。這兩個國家都和宋國接壤,我們可以把他們的土地送給宋國,那麼楚國勢必更加怨恨宋國,就絕對不會答應議和。齊國和秦國本來就怕強大的楚國繼續擴張,如果楚國拒絕了他們的調停,自然也就會反過來幫助我們打敗楚國了。”先軫的計謀真是天衣無縫。

晉文公就下令驅逐了曹國和衛國的地方長官,把這些土地全部交給了宋國。成得臣得知這樣的消息後,當即果斷地拒絕了兩國調停的使臣,晉文公卻派專人在路上迎接並親自款待無功而返的兩國使臣,請求他們回去稟明各自的主公:楚國驕橫霸道,根本不把諸侯放在眼裏,請他們派兵助陣。秦、齊使者飛馬回國要求立即派兵幫助晉國。

此時楚將宛春給成得臣獻上一條妙計,並親自來見晉文公說:“曹、衛和楚國的關係就像宋國和你們的關係一樣,隻要陛下您恢複曹國和衛國,那麼我們也就馬上從宋國撤軍……”

言猶未盡狐偃就怒氣衝衝地說:“你們也真可笑!你們放掉一個還沒有占領的宋國,卻要我們恢複已經滅亡的兩個國家,虧你們想得出……”狐偃憤憤地還要說什麼,卻被先軫打斷了他的話。

先軫溫和地對宛春說:“將軍說得有道理。曹國和衛國也沒有應該被滅掉的罪過,我們主公也正想恢複他們呢!請將軍暫且在後營休息,我們馬上就商量恢複曹、衛的具體方案。”

宛春一出去,狐偃他們就問先軫難道真要按楚國的條件辦?先軫對他們說道:“宛春的方案十分高明!他要達到使宋、曹、衛三國都感激楚國,而怨恨晉國的目的!我們答應條件,使楚國成全了他們三國;我們拒絕,三個國家都仇恨我們!”

“那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晉文公和其他大臣都感到十分棘手,他們問先軫道。

“我們私下許諾曹、衛複國,使曹、衛對我們懷恩;同時把宛春羈留在我們大營,激怒得臣。我知道得臣那人狂傲暴躁,一定會率軍來向我們挑戰,這樣宋國的危機自然也就解除了。”

於是晉國拘押了楚國使者宛春,並對他的隨從說:宛春狂妄無禮,我們已經囚禁了他,等到活捉得臣後,再一起斬首!

就這樣在先軫的直接策劃和指揮下,晉國終於取得了“晉楚城濮大戰”的最終勝利。“退避三舍”就是本次戰役的前奏。戰後一個月,即公元前633年4月29日,晉文公在鄭國踐土(今河南原陽附近)召集諸侯會盟,周襄王冊封他為方伯,晉文公在先軫的輔佐下,很快成就了霸業。成得臣也在回國的途中羞憤地自殺了。

公元前628年底,晉文公去世不久,新繼位的晉襄公還在曲沃守喪期間,發生了秦國三帥從晉國西南經過,企圖偷襲鄭國的事件。

公元前627年初,得到情報的先軫對晉襄公說:“秦國其實並不真心服從主公方伯的權威。現在趁我們國喪出兵,就是欺我們不能保護鄭國。我料定他們一定不會成功,今年初夏時節,他們應該返回經過崤山,我們就在那兒伏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