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歌曲是問答形式的歌曲,比如《小雨點唱歌》、《夏天的雷雨》等,這種歌曲可以考慮用變換角色的遊戲方式進行,就是指教師在歌唱活動中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幼兒中,既指導幼兒學習,又扮作歌唱活動中的某個角色,當然,參與的另一麵就是退出。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情況,從參與的狀態下退出,也可以在活動的空間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讓給孩子,以旁觀者、觀察者的身份對幼兒的歌唱活動進行指導。如學習歌曲《對花》時,我一開始就扮演問問題的角色,對幼兒進行指導,後來演變成了由孩子們問老師。活動最後,孩子們一問一答,由幼兒大膽決定問與答的安排,一切主動權全部由幼兒自己掌控。這些環節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幼兒是“活動的主體”這一教育理念。我們的參與能讓幼兒更有序地活動,既能從歌唱中體驗到歌曲的內容,又能在音樂中體會到快樂。

有的歌曲簡單而具有趣味性,比如歌曲《我是棉花糖》,歌詞是這樣的:棉花糖,棉花糖,我是一顆棉花糖,變變變,變變變,變出**來。由於平時幼兒很喜歡聽一些神話故事,因此在記憶歌詞、學念歌詞時,我引導幼兒說:“這個是神奇的咒語,一念,棉花糖會變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念咒語吧。”整個唱歌活動貫穿棉花糖變魔術的遊戲,以學念“咒語”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達到了記憶歌詞的目的。

三、看圖像,記歌詞更生動

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圖片、影像等具體生動的畫麵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對畫麵感較強的歌詞,我們可以借助形象將歌詞內容、結構表現出來,啟發幼兒通過畫麵記憶歌詞,取得較好效果。比如大班京歌《北京城》裏的歌詞:天安門城樓上,大紅燈籠高高掛……我就直接給出了一張天安門的圖片和一張高高懸掛的紅燈籠的圖片,在畫麵的幫助下,孩子們用眼看,用耳聽,用腦記,運用了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又如中班歌曲《媽媽我要親親你》,在範唱歌曲時,我把與歌詞相對應的圖片貼上黑板。正式開始學習演唱歌曲,當再次看到圖譜時,幼兒很快就將知識進行牽引,如看到紅紅的嘴巴,就知道唱“親親我”,看到大拇指,就知道唱誇誇我,看到雙手,就知道唱“抱抱我”,這樣的演唱、記憶變得有趣、簡單,對音樂所表達的內容理解得更深刻。再如歌曲《小樹葉》,這首歌曲的形象性較強,它生動描繪了秋天來臨,樹葉飄落的自然現象及小樹葉勇敢堅強的品質。歌曲一共有兩段,第一段描寫小樹葉離開媽媽的害怕心理,第二段描寫小樹葉自強不息的個性。在引導大班幼兒學唱這首歌曲時,我用粉筆簡單地在黑板上按每一個樂句的節奏畫一些簡筆畫,第一段先畫一棵大樹,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小樹葉流著眼淚的畫麵。第二段畫小樹葉相互聚在一起相互鼓勵的畫麵,我引導幼兒根據畫麵記憶歌詞內容順序,幼兒用眼看圖示用耳聽節奏,很快唱出歌詞,在畫麵的幫助下幼兒學得輕鬆,唱得愉快。在多種感官的協調作用下,幼兒對歌詞的內容有了具體深刻的感知,對歌曲創造的藝術境界有了美的感受。

當然,圖片這種直觀的演示方法不要僅僅限於老師操作,我們還可以讓幼兒自己進行操作、擺放,這樣更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比如歌曲《慶祝六一》,“紅太陽,綠草地……”這首歌曲裏的每句歌詞都非常具體形象。我把每一小句歌詞繪製成一小張一小張的圖片,幼兒人手一份。活動開始時,我先請幼兒觀察這些圖片,說說圖片上畫的是什麼,再示範歌曲,請幼兒根據聽到的內容把相應的圖片按順序排列,幼兒非常喜歡這種形式,做到了每個人都認真傾聽,每個人都動手操作,每個人都真正參與了活動。利用這種形式,還有利於幼兒進行合作演唱,我把一套圖片發給一組幼兒,每人拿到兩到三張圖片,觀察圖片內容,想想其相應的歌詞是什麼,這句歌詞的前一句歌詞是什麼……我伴奏,請該組幼兒按歌詞的先後順序,合作有序擺放圖片,輪到自己手裏的圖片,就要大聲地把這句歌詞唱出來並按順序擺放到黑板上,這就意味著幼兒不僅要知道自己手裏的圖片的相應歌詞,還要知道該歌詞的前一句是什麼歌詞,那麼聽到前一句歌詞時,就馬上接龍。這種方式不僅幫助幼兒記憶、回憶了歌詞,更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促進了幼兒的相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