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省編《幼兒園課程指導》”的實踐反思(2 / 3)

以往教學中,我們很注重給予孩子知識量的多少,而忽略了他們是否需要這些知識做鋪墊,以及他們接受這麼多的知識量有沒有益處。漸漸,我們發現孩子們最重要的不是老師灌輸給的知識,而是老師的引導對他們能力的培養和良好情感的熏陶。

例如:拖班剛進園的小朋友,必須有很多好玩的遊戲吸引他們的眼球,光靠老師講述故事,和他們唱歌、跳舞是不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的。我們在開學初期做了很多好玩的遊戲,開展了“開心寶寶”的主題活動,如:神奇的口袋(三個麵);追泡泡;抱抱寶寶;拚拚搭搭;拖拉玩具;觀看木偶表演;汽車表演;氣球飛飛;小雨點,等等,都是整合的遊戲活動,孩子們在快樂的活動中忘卻了入園的焦慮,能夠適應幼兒園的環境。

小班剛入園的小朋友,在活動的難度上就會有所提高,他們更喜歡傾聽老師講述故事後開展活動,依然是“開心寶寶”的主題活動,如:百寶箱(五個麵);吹泡泡;開火車;踩水;拉拉神奇的尾巴(各種顏色);騎馬;表演簡單的木偶;氣球變變變,等等,要求比前一個年齡段提高了,孩子們在玩的時候學會了相應的行為規則,在活動中提高了和老師與同伴的交往能力。我們不需要教條式地說教。孩子良好的行為已經在慢慢建立。

(三)內容豐富,加入社會需要和兒童感興趣的內容。

幼兒園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因此,《新課程》內容中包含了幼兒所需要的身體、認知、語言、情感、社會性等各個方麵發展的需要。我們在課程中選擇了很多和生活有關的教育活動。

例如:對孩子常規的培養,開展了“我自己”的係列活動:如:《搖啊搖》和《還有星星月亮陪》讓孩子們在享受歌曲和兒歌的同時,了解到在幼兒園要養成良好的午睡習慣;《小動物搬家》和《玩具回家》讓孩子們了解到一一對應的規則;《吃飯啦》、《花尾巴》、《會唱歌的瓶寶寶》讓孩子知道怎樣認真吃飯才能成為受人歡迎的孩子;《小山羊上山》培養孩子走樓梯的習慣,等等,孩子們在玩玩、說說、做做中了解了幼兒園常規。

(四)“主題”的形式,整合各個領域幫助幼兒自主構建。

孩子們常常由他生活環境中的某個能引發他注意和興趣的事物激起他探究學習的活動,教師是觀察者,我們要及時發現孩子們的需要和興趣,調整課程,采用主題形式綜合兒童各個領域的學習內容,使主題構建在兒童已知和想知道更多知識的背景上。

托、小班的主題設定圍繞孩子的常規培養、情感教育和語言能力開發,每個主題能促使每位幼兒都有不止一次運用多種方法接觸同一內容的機會,當然,每個主題可以根據幼兒表現出來的興趣和理解程度加以擴充、調整或再創造。

例如:主題“秋天多美麗”中,孩子對秋天的水果分外感興趣,我就抓住孩子們的興奮點開展了一係列活動。其中融合了收集各種瓜果、製作各種色拉、讓幼兒和家長共同創造水果娃娃的造型、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製作水果拚盤的比賽,活動一環接一環,孩子們非常興奮,主題開展很有價值。

(五)利用家庭資源促進“主題活動”,弱化教師有計劃的指導。

在托班和小班階段,實施“主題活動”特別需要家長的協助,教師和家長是互動關係,我們很希望家長能在家裏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使主題活動得到提高和延伸。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分科教學現象已經在改變,《新課程》確實反映了幼教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時代的教育理論,這樣的教育教學方法對兒童的發展有極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