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省編《幼兒園課程指導》”的實踐反思
幼教天地
作者:周仲亞
摘 要: 省編《幼兒園課程指導》(以下簡稱《新課程》)是由學前三年分科的文本教材轉向學前四年課程的整合構建,為教師提供了比較完整的課程框架和實施方案。本文比較了新課程與舊課程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在縱向比較中總結了新課程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課程組織形式的特點,並對實施新課程的適宜性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幼兒園課程指導》 主題活動 實踐反思
幼教改革的預期變化之一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應該逐漸褪去“上課”的色彩,還幼兒園以本來的麵目。這裏指的“課”,不是人們稱謂的“活動”所能改變的,而應將觀念落到實處。長期以來,我們依舊沒有脫離分科教學,以“課”為主的教育教學模式。回顧以往我們使用的浙江省《幼兒園係列教材》,分科教學是它的特色,在那個時期,這樣的教材能促進城鄉幼兒園課程的改革,尤其是對改變落後的幼兒園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幼兒教育的改革,《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的頒布後,分科教學不再滿足孩子的需求,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
《新綱要》頒布不久,我們都在盲目追尋《新綱要》的精神,在教育教學上進行了大膽的嚐試,先後推出“探索性主題活動”、“方案教學活動”,隻是以“活動”的名義開展一些並沒有實際意義的課程,導致教師沒有方向地摸索,幼兒不明方向地學習,形成了“青黃不接”的局麵。新課程的出台給了我們引領。
新課程從編排上克服了學科的分割,提倡構建整體的、綜合的、生活化的課程,以主題活動貫穿幼兒的一日生活。兩年裏,我實施了新課程中的托班段和小班段,在把握新課程方向的同時,對它的思考更深了。
一、新課程的特點
(一)尊重兒童,營造人性化的教育環境。
尊重兒童,並不等於放任兒童自由發揮,對他們的行為不作正麵和非正麵的評價,而是要分析孩子年齡段的特點,分析孩子的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課程的設計基於兒童的發展。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有時候會混淆孩子們之間年齡段的差異,以及每個年齡段發展的側重點。新課程中就每個年齡段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分析,以幫助教師重溫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學,在實施課程的時候不會盲目行事。
例如:拖班教材,提示我們在教育時要側重對孩子情感的照顧、重視保育工作、注重溫馨的環境營造、注意個別指導、注重語言的發展。我在帶班時,還是太急於求成,總是希望孩子們能學會很多知識性的東西,而忽略了他們好玩、以自我為中心的年齡特點。其實,教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要特別細心、耐心,孩子們才會信賴老師,才會參與到每個有趣的活動中。
小班教材,則提示我們要重視孩子的情感教育、重視保育工作、重視基本動作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發展孩子的感知能力、組織幼兒開展遊戲、重視語言的發展、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和觀察周圍環境的特征。我發現,進入這個階段的孩子,在認知和動作上的發展都有了提高,但是情感教育依然是主線,保育工作依然是重點。
兩個年齡段共同的特點就是要做好情感教育和保教工作。很多主題命名是相同的,但是在要求和內容的組織形式上有所區別。教研組老師在實施小班教材時,有些人認為內容和托班時有重複,太淺了,不如選擇內容深一點的課程。我認為,基於內容的關聯,開展這樣的主題是必要的,而且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何不為他們營造“跳一跳”夠得到的學習環境呢?
(二)弱化知識技能,突出能力和情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