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課程》帶來的轉變
雖然《新課程》有諸多優勢,但是在實施時同樣出現了很多問題。改善主觀和客觀的因素,我們需要轉變很多東西。
(一)幼兒園管理的轉變。
在幼兒園管理上習慣了老師分科帶班,但是分科教學又與《新課程》的要求相矛盾。幼兒園有必要製定和設計與《新課程》相匹配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讓教師在統一的指導思想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二)家長需求的轉變。
家長考慮更多的是自己孩子的發展情況,可以直觀地看到孩子學會的知識和技能。這和我們《新綱要》的精神、和我們《新課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要從根本上改變家長的認識,讓他們加入到“主題課程”中,讓他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和感受,體驗幼兒園新的教學模式。
(三)教師身份的轉變。
教師從以前有計劃、有步驟、有安排的組織管理者,開始退離孩子的視線,成為課程活動的觀察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通過課後反思的記錄、個案研究的分析,幫助老師用理論知識武裝自己,在理論的指引下,深入地實踐《新課程》。這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具備良好的技能,而且具備專業化水平,成為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題環境的轉變。
主題環境包括主題牆麵的設置、區角布置、和某個主題有關係的特殊環境。主題環境和主題活動息息相關,《新課程》中呈現的都是主題活動,要使環境發揮潛在的教育功能,主題環境是關鍵,它應該追尋主題活動的腳步,體現靈活、能動的效果,不能讓主題環境成為裝飾和擺設,更不能讓幼兒在沒有互動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
(五)課程預成關係的轉變。
教師大都很喜歡預設課程,從成人的角度把握課的方向,對孩子生成的活動,沒有足夠的時間分析和深入,導致預成關係不協調,形成灌輸式的教學。《新課程》的活動設計基本上屬於預成課程關係,體現了計劃性和靈活性的結合,有很廣闊的空間讓教師生成出新,改變了預設與生成的平衡關係。
上述各種轉變有待實踐和驗證,在實施《新課程》時,我覺得應該給教師提供一些幫助。
1.師資培訓。
讓一線教師參加專業化的課程培訓,係統接受《新課程》的指導,讓一線教師真正成為教育者。
2.名師引領。
專家的講座隻是對我們理論知識的梳理,名師的指引能幫助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有效開展活動,不會盲目也不會走偏門。
3.控製生源。
生源招收好,可能說明幼兒園辦園很成功。但是,班級生源過多,就不適合《新課程》提出“主題整合”的要求,不能滿足孩子個體的需要。
4.定期交流。
以教研組為單位,教師對實施《新課程》提出分析和見解,製訂和討論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案,創設適合本班級和本園的教育教學。
以上呈現的隻是我在實施《幼兒園課程指導》時的一些反思,希望能夠引發更多人的關注,更好地實施《新課程》,從根本上改進幼兒教育。
參考文獻:
[1]浙江省《幼兒園課程指導》編寫委員會編.托班教育活動設計(上下冊)、小班教育活動設計(上下冊).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2.1.
[2]鄭三元.論幼兒園課程的本質.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發表,2005.3.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9,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