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五”開局中關村引爆創新活力(2 / 2)

圍繞國家重點培育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關村依托首都的科技資源優勢,積極推動高校院所和企業協同創新,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不斷掌握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培育產業集群,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2011年,依托部市會商機製,國家有關部門紛紛加大對我市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的支持。北京市單位承接重大專項約占全國50%,獲得中央經費約110億元。國家發展改革委支持項目61項;科技部共支持科技計劃、條件平台和研究中心項目1600餘項,建立了“直通車”的項目報送機製;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項目165項;確定了現代服務業試點項目64個,項目總投資約75.4億元。

去年全年全市統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項目資金,支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等項目300餘項,安排統籌資金共100億元,資金支持模式實現了由各部門獨立支持向多部門統籌協同支持轉變,支持方式由補助、貼息向股權投資、共享知識產權等方式延伸。

在產業政策的強力支持下,中關村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國際先進水平生物芯片——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全球首套商用液體安全檢查係統、國內首款雙核1.5GHz智能的小米手機、TD-LTE移動通信係統標準、新能源汽車大功率永磁同步電機係統、多係統多頻率高性能導航定位SoC芯片等一批重大創新在中關村誕生,創新成果惠及首都民生和產業發展。中關村企業在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持續發揮領軍作用,策源地的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2011年,中關村及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預計達到23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約占全國的40%,其中80%輻射到京外地區。

在中關村科學城的規劃建設過程中,組織高校院所和中央企業建設了37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特色產業創新園項目,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正在實施產業化。未來科技城建設步伐加快,已有15家中央企業項目開工建設。通過推進南北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共協調推進落地重大項目157項。

整合核心創新要素

按照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中關村積極聚集整合核心創新要素,加快建設人才特區和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大力聚集創新人才和科技金融資源,為首都世界城市建設提供強大支撐。

中央領導同誌和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支持中關村在全國率先建設人才特區,中組部等15個中央部門和北京市聯合印發了支持中關村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幹意見,提出實行13項特殊政策,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製定了行動計劃。中關村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積極開展中央“千人計劃”、北京市“海聚工程”申報和中關村“高聚人才”認定工作。

2011年,北京地區共引進“千人計劃”入選專家467人,占全國入選總數的28.2%,227人入選了“海聚工程”。2011年中關村人才特區引進海內外人才1962人,其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436人。

與此同時,梳理了人才特區各項政策辦理流程,建立了全程跟蹤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業及項目進展的工作機製,開展了校企人才互動和雙向兼職試點。積極推動高端人才創業基地建設,已確定首批入駐企業。加快人才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預計到2013年將建成近2萬套,目前第一期已啟用6045套。

通過建設人才特區,中關村企業人才隊伍結構不斷提升,擁有博士學曆人才1.3萬名;碩士學曆人才12.8萬名,其中2011年新增1.5萬人,同比增長11.7%。通過人才特區的引才聚才作用,首都人才發展優勢進一步提升。

為推動中關村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科技部等8個國家部門和北京市共同研究製定了指導意見,對中關村在國家科技金融體係建設中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一致共識。以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設為契機,中關村積極支持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企業上市和股份代辦係統掛牌企業數量均實現了曆史性的突破。

2011年新增上市公司26家,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02家;其中境內創業板44家,在創業板形成了“中關村板塊”。2011年新增代辦股份轉讓試點掛牌企業24家,累計掛牌及通過備案企業104家;試點工作在有效控製風險的前提下,為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建設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推動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進一步推動擔保融資,深化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信用貸款、信用保險及貿易融資、小額貸款、科技金融保險等試點,15家商業銀行設立了科技信貸專營機構。

推動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發展,中關村創業引導資金與創業投資機構合作設立了17支子基金,合作規模累計64億元;2011年,已披露的中關村創業投資案例300多個,投資金額約300億元,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占全國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