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五”開局中關村引爆創新活力(1 / 2)

投資區域

作者:李焱

2011年示範區新創辦生產型和研發型科技企業近4000家,數量比往年增加近千家;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小米手機、TD-LTE移動通信係統標準、導航定位SoC芯片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在中關村誕生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創新”成為本年度中關村示範區最關鍵的詞彙。

根據中關村管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中關村示範區企業總收入預計將達到1.9萬億元,同比增長約20%;收入過億元企業總數已達到1550家,企業做強做大明顯加快;全年新創辦科技企業近4000家,計算機和軟件信息服務業、生物醫藥、環保、新材料、文化創意等產業均實現20%以上的增長;1至11月,創業投資在中關村投資金額達到224億元。

首都科技創新引擎

按照首都科技、文化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中關村緊緊抓住轉方式、調結構的重大機遇,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與文化、科技與產業相結合,加快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示範區企業對首都經濟發展的貢獻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的龍頭作用更加凸顯。

2011年示範區高新技術產業保持快速穩定增長態勢。預計高新技術企業全年實現總收入19278億元,同比增長20.9%,這是繼2008年金融危機後連續3年保持20%以上增速。企業實現技術收入2970億元,同比增長20.2%。計算機和軟件信息服務、生物醫藥、環保、新材料及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等產業均實現20%以上的增長,形成了現代服務業與製造業、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的態勢,初步形成了現代產業體係,對首都“十二五”時期現代產業體係發展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穩定支撐作用。

2011年示範區新創辦生產型和研發型科技企業近4000家,數量比往年增加近千家。由大學科技園、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組成的各類孵化機構超過100家,孵化總麵積超過13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4000餘家。湧現了一批高水平的創業者,形成了係列創業、天使投資等創業發展的新趨勢,帶動了區域創業水平和層次向高端化發展。

在創新創業熱潮帶動下,示範區創新投入和產出快速增長。2011年企業研發及科技活動經費總額超過750億元,增長近20%。專利申請量達到1.9萬件,專利授權量超過1萬件,增長約30%。新創製標準211項,其中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189項。

中關村針對不同階段企業發展需求,集中政策資源,加大對企業扶持力度,企業做強做大明顯加快。通過實施“十百千工程”和“瞪羚計劃”,在人才、項目、土地、金融、創業孵化等方麵給予企業支持。通過政府采購、示範工程、重大工程等方式支持企業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促進軍民融合創新發展,軍隊采購中關村新技術新產品達到50億元。

2011年,中關村示範區新增總收入過億元企業超過140家,總數達到1550家;新增過十億元企業約50家;新增過百億元企業約10家。其中,百度、凡客、中國普天等近百家企業收入比去年翻一番。

體製改革創新試驗田

在過去的一年中,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同意的“1+6”係列先行先試新政策,中關村邁出了新一輪體製機製創新的步伐。依托中關村創新平台,探索建立統籌優化全市創新資源的新機製,推動首都在科技體製改革方麵始終走在最前麵。

中關村創新平台下設8個具體辦事機構,19個國家部委相關司局參與平台工作,31個北京市相關部門派駐人員到平台辦公,重點圍繞示範區和人才特區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重大事項,共同推進先行先試政策,聯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初步形成了集中辦公、主動受理、聯合審批、一條龍服務的工作機製。

依托創新平台,北京市與科技部等6部委分別建立了部市會商機製,與財政部等4部委聯合開展現代服務業試點,與總參謀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和海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促進軍民融合創新發展。

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中央單位股權激勵審批方案、科研項目經費管理體製、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和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是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的六項新政。為加快協調推動這六項新政策的落地實施,中關村研究出台了一係列配套文件,激發了科研單位、企業和科技人員研發創新的積極性,政策引導帶動效應初步顯現。

目前,示範區實施股權激勵單位近500家;500餘家企業享受了稅收試點政策,910家企業的4868個項目通過企業研究開發項目鑒定;1235個重大項目納入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試點;1364家企業遞交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申報材料,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82家。

協同創新促成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