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紫石灘夏方重訴苦 天官府陳亥錯投書詩:(3 / 3)

真是一時富貴,不似乞食夏方矣。有詩為證:

昔作虧心漢,今為狼狽身。

千金曾闊綽,數載便孤屯。

果是天開眼,那由算出神。

灘頭行乞丐,馬上遇鄉人。

不念當初惡,還憐目下貧。

寬宏真長者,誨諭複諄諄。

婁公子帶了夏方,與俞公子、陳亥四人同行。但陳亥見了夏方,心下十分不忿,隻是夏方做了乞丐,把昔日的行為一些也沒有了,低心小意,下氣怡聲,故此陳亥亦無芥蒂。路上又行了十多個日子,方才到得京城。但見:

瑞日屠蘇,映照九重宮殿;祥雲飄渺,罩籠萬載金湯①。清風吹禦柳,紫氣藹金門②。笙歌鼎沸,鼓樂齊鳴。文官濟濟列朝班,衣冠整肅,無非赤膽忠良;武將堂堂嚴隊伍,劍戟森羅,盡是英雄豪傑。

① 發揮——發落。

① 金湯——“金城湯池”的省語。比喻防守鞏固的城池。

② 金門——漢代宮門名。指代宦署之門。門旁有銅馬,亦稱金馬門。朝中征召的人待詔於公車(官署),優秀者待召金馬門。

滿城中,黎民樂業,稱隻太平天子;普天下,蠻貊③傾心,歸順有道君王。

婁公子與俞公子到了京中,便先去尋了下處,安頓了行囊馬匹,然後兩個商量到侍郎府中下書。

說這夏方,得蒙婁公子收留進京,雖然不如向年騎馬去尋鄭玲瓏時闊綽,比著前番土地廟中煨砂罐的行徑,又濟楚了幾分。也虧他還有人心,見婁公子不咎前非,一路上比前看待不相上下,巴不得尋條線縫,效些殷勤。聽說要著人到侍郎府中下書,連忙開口道:“二位公子,把這件事照顧了夏方罷。”

婁公子道:“你若肯去,隻要下的得當。”夏方道:“要做別事,恐不會的當。去下書,管取伶俐。”兩個公子喜歡道:“如此甚好。”

原來那陳亥一向是妒忌夏方的,見婁公子歡喜起來,要著他去下書,心中好生不快,便止住道:“公子說那裏話。那吏部衙門不是當耍,可是容易去得的?你若去下書,嘴舌不利,便就是天大的來頭,也隻當鬼門上占卦。

我看夏兄是個本分的人,說話也怕臉紅,如何到吏部衙門去下得書?這還待我去罷。”婁公子見他說得利害,取出書來,就著陳亥到吏部投遞。

說那吏部左侍郎常明元、右侍郎譚瑜,正與大堂議事才散。陳亥拿書,卻來得不湊巧些,走到大門上,那門上的官兒連忙走來,問道:“你是那裏差來下書的?”這陳亥道:“我是汴京韋太師那裏差來的。”那官兒便把書來接在手裏,也不問個明白,這陳亥也不說詳細。那官兒拿了這兩封書,連忙走進後堂。

陳亥暗自懊悔道:“呀,適才到不曾與他講得明白,一封是韋太師送與右侍郎譚爺,一封是盛總戎送與左侍郎常爺的,怎麼到忘記對他說了?”正在沒設法處。又見那官兒出來回報道:“書已投送了。這時節,眾位老爺都在後堂議事,還未開看,明日等回書罷。”陳亥卻又不好問他遞與那一個了,隻得答應出來,與夏方同回下處。

原來那兩封書,被那掌門簿的官兒錯遞了。莫怪是他錯遞,總是陳亥錯在先了。那吏部大堂接了這兩封書,隻道內中有什麼機密事情,便不通知左右侍郎,拆開護封一看,那封簡上,一個寫著譚爺,一個寫著常爺,暗想道:

“這兩封書,原是送與左右堂的。如何那官兒到送來與我?決然是錯遞了。

且待我悄悄拆開,看他裏麵是甚麼話頭。”隨即拆開封來,從頭一看,卻是一封薦賢書劄,並無半句別詞,隻得好好替他依舊封了。欲待不對左右堂說知,思量得遠處來的書劄,況又是兩個大來頭的人情,隻得遂請左右侍郎上堂,把書遞看。

那兩個侍郎見是汴京韋丞相並盛總兵的書劄,卻也不避嫌疑,遂當堂拆開。看時,原來是封薦書。上麵為著婁祝、俞祈兩個,卻又說是宦家子弟,就差官去請來相見。

二侍郎見他二人都一樣青年,人品又生得齊整,滿心歡喜。次日各寫了一封書,差官向兵部大堂投下,把他兩個薦去。

畢竟不知這書送去,婁祝、俞祈卻有甚麼重用?且聽下回分解。

③ 蠻貊(mò,音末)——古指大似驢、形似熊的一種野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