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兩同僚怒奏金鑾殿 二總戎榮返汴京城詩:(1 / 3)

時人常道儒冠誤,棄文就武亦榮身。

朝中佞倖妨賢路,塞上忠良靜虜塵。

宗社穩如磐石類,江山安比太山倫。

窮通得喪皆前定,半點何曾由得人。

說這兵部大堂姓賈名奎,原是汴京人氏。曾祖名章,素多異識,昔日先帝為太子的時節,取他為經筵講官。先帝幼時,嚐有嬰兒氣,見賈章與他說得來,便把西番進來的一隻石蟹就賜了他。

你道這石蟹有甚好處?那西番進來,因為有些奇異,也當得一件寶貝。

比如夏天,取了一杯滾熱的酒,把這隻石蟹放將下去,霎時間就冰冷了。及至冬天,取一杯冰窨的酒,把這隻石蟹放將下去,霎時間又火熱了。那西番原叫做溫涼蟹。

賈章自從得了這隻石蟹,不上兩個月日就告病回家,回家又不上得兩個月,就身病故了。臨終時節,思量得這件東西,原是一個至寶,況又不是輕易得來的,乃當今聖上所賜,留與兒孫,恐兒孫未必能守,便分付造了一個小小石匣,細細暗鐫了詩句,著人好好埋葬在自己棺木旁邊。

這也是個大數。不期婁公子因先年義塚地上收葬枯骨,掘出了這石蟹,恰好鐫的又是他的名字。不想這賈尚書於數日前曾見曾祖托夢與他,說有個婁祝,正是收石蟹的,不日來見,汝可重用。因此接了兩位吏部侍郎的薦書,看見有個婁祝,並那俞祈,正應前日夢中之兆,即要請來相見。差人回去稟知,兩個侍郎連忙說知他兩個,即到兵部裏去參謁賈尚書。

兩個公子登時徑去參見,直到大堂丹墀①下,執著腳色手本,倒身下跪。

那賈尚書接上一看,就出位來,把兩個公子一把扶起,道:“哪一位是婁祝?”

婁祝打一個恭,道:“武生就是婁祝。”賈尚書仔細認了兩眼,迎著笑臉道:

“好一個堂堂相貌,果是將器,非尋常武弁可比。”婁祝欠身道:“不敢。”

賈尚書道:“二位果然都是汴京人麼?”兩個公子一齊答道:“俱是汴京。”

賈尚書道:“既是汴京,與本部是同鄉了。請後堂奉茶,還有話講。”兩個公子又深深打了一恭,隨了賈尚書,同到後堂坐下。

一巡茶罷,賈尚書道:“二位既與本部同鄉,可曉得本部的曾祖麼?”

兩個公子回答道:“武生幼年晚輩,並不曉得。”賈尚書道:“本部的曾祖,名喚賈章,職任翰林。當時仁祖在日,曾賜他一隻溫涼蟹。後來得病回家,臨終時節,囑付家人,做造一個小石匣,埋在墓旁。這卻是先年祖父的話說。

誰想當今聖上時常問起本部這隻石蟹。我想汴京自起先兵亂之後,連本部的祖塋已被蹂踐壞了,知道那一塊地上,可以掘得這隻蟹出來?數日前思及此事,無蹤無影,無計可施。不期夜間就得了一夢,曾祖對本部說道:‘這隻石蟹,是汴京城中一個婁祝得在那裏。’今見尊諱,可見神鬼之事,料不相欺。不知果有其事否?所以動問一聲。”婁祝道:“這也是件奇事。武生於數年前,目擊枯骸遍野,不忍見其暴露,雇人在義塚地上收埋。掘得一個小石匣,盛著一隻石蟹。”

① 丹墀(chì,音赤)——亦稱“丹陛”。古時宮殿前以紅色塗飾的石階。

賈尚書大喜道:“果然是賢契收得。先曾祖之夢,信不誣矣。本部還要細問一聲,那石匣旁可以甚麼標題麼?”婁祝滿口回答道:“卻鐫著四句說話。”賈尚書道:“即求見教。”婁祝信口念道:

曆土多年,一腳一鉗。

留與婁祝,獻上金鑾。

賈尚書道:“果然是這幾句。我先曾祖有先見之明,一斟一酌,莫非前定。敢問賢契,那隻石蟹如今卻在哪裏?”婁祝道:“向年不意中得,雖見字句,亦不知其來曆。但愛其細巧精妙,恐有傷損,一向珍藏書箱裏麵,所以帶得在此。”賈尚書道:“果然帶在這裏,賢契就去取來一看。待本部明早獻進聖上,就把二位保奏個大官,卻不是好。”兩個公子深深揖道:“若得如此,全仗老爺抬舉,感恩非淺。”即便告辭出來。

回到下處,婁公子便去取了石蟹,送與賈尚書。賈尚書收了,大喜,忙進後堂,就把酒來試驗一番。原來這件寶貝,埋沒多年,還是這般應驗。

次日早朝,將石蟹獻上。成帝見了,龍顏大喜,便問道:“賢卿向說此蟹杳無蹤跡,今日卻從何處搜尋得來?”賈尚書道:“臣啟陛下,若要究竟得來根由,卻是一樁奇事。”成帝道:“失久複得,原非容易。請道其故。”

賈尚書把曾祖手裏埋石蟹的話說,並婁祝得石蟹的話說,從頭到後備細奏了一遍。成帝道:“那婁祝如今卻在哪裏?”賈尚書道:“現在臣部內。”

成帝就命賈尚書出來傳旨,把婁祝宣到金鑾殿上,從前至尾問了個詳細。

賈尚書道:“臣啟陛下,這婁祝青年壯誌,素有文武全才,原是汴京名士。

臣特保奏此人可以重用。”成帝道:“朕看婁祝相貌一表不凡,賢卿保奏,正合朕意。傳旨到吏部去,看有空缺衙門,著他暫時敘用。果有真才,破格升嚐。”兩個遂退班出朝。

吏部得了旨意,就推婁祝做了兵部職方司主事。賈尚書便把俞祈做了一個京營把總。這也不過是初任,試他一試才幹的意思。兩個一齊得了京職,擇日上任。

不滿半年,忽報西韃作亂,統領大隊人馬,十分猖獗。守邊將帥,雖有千軍萬馬,無人敢當其鋒。婁祝、俞祈聞此邊情警急,就去奏請,提兵五萬,出關征剿。成帝允奏,即召眾文武入朝商議。那文武百官,也有回奏他兩個去得的,也有回奏他兩個去不得的。成帝方在猶疑不決,班中閃出一員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