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軒亭口是她的犧牲地,現在高高地矗立著烈士紀念碑;和暢堂是她居住過的地方,現在重建為紀念故居;杭州市西湖西泠橋畔,著名將領嶽飛墓前,也建有她的烈士墓。周恩來總理曾為她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生為我越東女兒爭光。”她就是革命烈士——秋瑾。
秋瑾從小聰穎過人,雖是女子,但自幼性格豪爽,喜好習武。受家庭傳統禮教的約束,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樣從小纏了腳,習武非常不易。每次習武下來,裹腳布上都會滲滿鮮血,雙腳疼痛難忍,但她都咬緊牙並堅持下來,從不叫苦,和男孩一樣,揮刀舞劍,騎馬馳騁於山野之間。她特別仰慕那些古今英雄豪傑,在很小的時候就寫下這樣的詩句:“今古爭傳女狀頭,紅顏誰說不封侯?”“莫重男兒薄女兒,始信英雄亦有雌。”她不僅仰慕英雄豪傑,而且還立誌要做英雄豪傑那樣的人,所以她給自己取了一個名號為“鑒湖女俠”。
秋瑾所處的年代,正值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期,由於清政府的腐敗、賣國,億萬中國百姓陷入水深火熱的苦痛深淵,民不聊生。秋瑾深感國家之不幸,決心獻身救國事業。
1903年,秋瑾跟隨丈夫來到北京。在這個時代脈搏跳動最強的地方,秋瑾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她的眼界不斷擴大,思想境界不斷提高,終於決定衝破封建家庭的樊籬,前往日本留學,去追尋自己一直向往的解救中國的革命之路。為表示決心,她還毅然脫掉了女兒裝,堅立男兒誌。
一到日本,秋瑾就利用一切機會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愛國活動。無論是浙江同鄉會,還是湖南同鄉會的活動,她一次不落,不僅參加,還登台慷慨演說革命救國和男女平權道理。她熱情真摯的演講,使聽者感動萬分,熱淚盈眶。沒過多久,秋瑾就成了留學界的知名人士。她與許多革命人士和著名人物如魯迅、陶成章、宋教仁、王時澤、何香凝、馮自由等有過不少交往。她先後加入了光複會和同盟會。
在秋瑾赴日留學期未滿之時,日本政府根據清政府的要求,頒布了《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當時,清政府已內外交困,得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和留日學生宣傳革命,非常恐慌,多次要求日本政府驅逐留日中國學生。8000名留日中國學生立即舉行示威遊行抗議,並組織敢死隊與日本政府交涉。秋瑾擔任了敢死隊隊長,堅決主張回國。
1905年,秋瑾登上自橫濱開往上海的“長江號”輪船回到上海。秋瑾是懷著獻身國家的決心回國的,她在一首詩中寫道:“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為了不牽連家人,她還宣布與家人脫離骨肉關係。
回國後,秋瑾一邊從事教育活動,呼籲男女平等,提倡婦女解放,創辦了《中國女報》;一邊積極參與革命活動,接任了紹興大通學堂董事一職,借學堂來作為革命活動的基地,以此為中心據點,積極聯絡組織浙江各地會黨。
1907年,秋瑾與徐錫麟等組織光複軍,計劃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沒有想到事情泄露,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秋瑾將大批學員和資料、武器轉移安頓好後,毅然留守大通學堂。7月14日,清軍逮捕了秋瑾。
秋瑾被捕的當天晚上,紹興知府的衙門燈火通明,全因抓到了著名的革命黨人秋瑾,要嚴加審訊。無論清政府官員怎樣威脅逼供,秋瑾始終對革命的活動一字未說。最終,她僅僅揮筆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作為交給清政府的唯一“筆供”,也以此表達自己對革命失敗的惋惜,對祖國命運的擔憂。
1907年7月15日淩晨,秋瑾被推出紹興大牢,走上刑場。這位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英勇鬥爭的戰士,就這樣懷著革命未成的遺憾,結束了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年僅3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