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家為國林覺民(1 / 1)

1911年4月廣州的那一陣密集的槍聲夾在厚厚的曆史著作之中,聽起來似乎遙遠而模糊。然而,時隔一個世紀,我們仍然能從中學語文課本裏的《與妻書》一文中讀到那真切深情的聲音:“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這是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犧牲前寫給妻子的訣別書。

林覺民比同時代的魯迅先生小6歲,年少時就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在20歲的時候他就東渡日本留學,精通日語、英語和德語,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在日期間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並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1911年,林覺民從日本回國參加由黃興等人籌劃的廣州起義,在起義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家人對林覺民的突然回國感到意外和驚喜,他便解釋說學校正在放櫻花假,假期結束就返回日本。麵對著慈父慈母和賢妻,林覺民隻是靜靜地和他們享受天倫之樂,沒有多言一句,當時妻子陳意映已身懷六甲。可是,林覺民還是強忍住心中的不舍,幾日後便毅然離開了家,從廣州前往香港。

為了迎接從日本歸來參加起義的同誌,林覺民住在江邊的一幢小樓上。此時離廣州起義還有三天。

夜深人靜之時,林覺民從書桌前起身,伸手推開窗子,一輪圓月高懸於空中,皎潔的月光頓時灑在他的身上。一想到即將到來的轟轟烈烈的起義、中國將迎來的美好新世界就激動得難以平靜;可轉念想到起義後的生死未卜和弱老父母、嬌妻稚子,他又憂思翻湧,不能自已。

“既然已經投身革命,豈能再有存私之理?這已是義無反顧了!”坐下來沉思片刻,林覺民滿懷悲壯,下定慷慨赴死的決心。於是,他拿出一方手帕,提筆寫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

給自己的妻子寫信,居然第一句話就是生死作別,這會給摯愛的妻子帶來多大的驚駭和傷痛啊!還要拋下那即將出世的孩子!寫信時,林覺民的淚珠與筆墨一齊落下,沒有寫完信就想放下筆,心中滋味無以言表。

然而為“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為天下人謀永福”,林覺民又在書信中溫柔地安慰妻子,不要悲傷,希望她能體諒自己的心情,在哭泣之後,也把天下的人作為自己思念的人,應該也樂意犧牲兩人一生的福利。

林覺民置生死於度外,拋卻與愛妻的兒女情長,大義凜然地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統治的武裝起義中。

林覺民徹夜疾書,分別寫下了給妻子和父親的訣別書,天亮後交給一位朋友,說:“我死,幸為轉達。”此信保存至今。

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失敗,清政府抓捕了大批革命誌士。當時傳言抓獲一個剪短發、穿西裝的美少年,這個人就是林覺民,他在進攻總督衙門的時候,不幸受傷被捕。

時任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親自在提督衙門內審訊林覺民。

當林覺民毫無懼色地走進大堂時,所有人都很驚訝,這個風度翩翩的美男子竟會是他們要鎮壓的激進暴徒!

兩廣總督張鳴岐忍不住問道:“你年紀輕輕,有大好的前程等著你,為什麼要去參加這種暴徒的革命?”

林覺民不會說廣東話,就用英語回答問題,慷慨陳詞,滿庭震動。他侃侃而談,綜論世界各國時事,再談國家時局之險惡,宣傳革命道理,奉勸對方革除暴政、建立共和。

兩廣總督張鳴岐歎道:“惜哉,林覺民!麵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水師提督李準勸張鳴岐為國留才,但張鳴岐認為這種人物雖是英雄,卻太過頑固,萬不可留給革命黨,遂下令處死。林覺民遂與71名革命誌士同時就義。

林覺民犧牲時,年僅24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