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很多人都畏懼的一件事,唯恐避之而不及。然而卻總有一些人,非但不懼怕死亡,還義無反顧前去赴死。原因無它,隻因為這個世界上有遠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清末民初時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陳天華就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個。
1903年初,陳天華在湖南省省城讀書期間得到了官費留學的機會,在這年春天前往日本東京弘文學院。
剛到日本不久,從國內傳來消息,沙俄企圖侵占東北三省,引發了拒俄運動。陳天華聽聞無比憤怒,立刻用刀割破手指,寫下血書一封,言明拒俄保國之理,道盡作為一名中國學子的拳拳愛國之心。隨後,他便立刻寄示湖南省各學堂,意在號召家鄉學子共同衛國。當時的湖南省巡撫趙爾巽讀後亦為之感動,親臨各學堂宣讀,並將此血書刊登於官報,還下令各府、州、縣開設武備講習所,使得湖南全省拒俄運動士氣更加高漲。
就在這一年,陳天華先後撰寫了《猛回頭》和《警世鍾》二書,以血淚之聲,深刻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和清政府賣國投降的種種罪行。他在書中痛斥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號召國民拿起武器來反抗侵略,認為“革命者救世救人之聖藥也”,高呼“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並“建立民主共和國”。這兩本書問世之後,風行於世,影響甚大。
1904年初,陳天華回到長沙,參與組織華興會,與黃興等密謀準備長沙起義,因事泄未成,又被迫流亡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當輪船離開碼頭的時候,陳天華深深地回望著祖國大地。他並不知道這是他最後一次親眼凝望家鄉,凝望祖國。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陳天華為主要發起人之一,在書記部工作,為會章起草人之一,又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編輯,發表了《獅子吼》等眾多作品,引起海外留學生的強烈反響。
為了撲滅在日本留學生中越來越高漲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火焰,1905年11月,清政府勾結日本文部省頒布了歧視並限製中國留學生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這個規則對留學生的生活出行做了很多規定,其實是為了嚴格限製監控他們的行為。
此規則一出台就引起了廣大留日學生的抗議,陳天華立刻投身到組織抗議日本政府《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的鬥爭中去。
一天,東京留日學生總會所有幹事都齊聚一堂,商量該如何具體應對。
“我認為,我們應該索性全體罷學回國,投身到國內的革命鬥爭中去!”一頭短發的鑒湖女俠秋瑾一揮手,果斷地說。
“回去?”幹事汪兆銘皺起眉頭,搖搖頭,很不讚同地說,“我們完全可以留在日本和他們抗爭,繼續革命。”
幹事胡漢民也點頭道:“為什麼要貿然回去,就這麼突然放棄學業?要知道我們好多同學是很不容易才來到日本的。我們應該忍辱負重留下來。”
“你們這是想做縮頭烏龜!怕回去遭到更大的報複打擊,才想躲在日本!我支持秋瑾的想法。”一個學生憤然而起。
陳天華自始至終保持沉默。他一直在沉思到底該如何應對,而不是立刻表態。可沒想到留日學生總會的學生最後由於意見分歧分成兩派,發生了激烈爭吵,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致最後還有人不想承擔責任,說要辭職不幹了。陳天華百般勸說無益。
12月7日晚上,陳天華回到宿舍後,像往常一樣拿起日本的《朝日新聞》,看到一則新聞後拍案而起。原來報紙上居然有對留日學生總會情況的報道,描述中國留學生是“烏合之眾”,是“放縱卑劣”的一群人,挖苦中國人缺乏團結精神。
陳天華讀後,內心痛苦不已。
“國家將亡!我們怎麼能去考慮自己該何去何從!這個時候怎能讓外國人看了笑話!”
陳天華躺下身子,翻來覆去,始終難眠,便憤然起身,打開台燈,坐到書桌前。
“組成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卑微的勞力、埋頭的牛馬和隻能以在同類被殺中尋點樂趣的看客,數千年的專製使人們漸漸忘記了身體裏到底流淌的是什麼東西。需要有人以最強大的聲音去喚醒他們的內心。而我,就應該舍出性命去做這件事!”
陳天華想到這裏,連夜手書了一封被後世人稱為《絕命書》的信,他決心以死來激勵國人“共講愛國”。
第二天,陳天華就投海自盡,以死報國,時年30歲。
陳天華的死,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眾多留學生聞之痛哭流涕。1906年春天,其靈柩經留日學生和革命者倡議籌辦運回上海再至長沙,社會各界不顧官方阻撓,決定將他公葬於嶽麓山。7月11日舉行葬禮時,長沙全城各校師生紛紛參加,送葬隊伍達數萬人。學生皆著白色製服,自長沙城中望之,全山縞素綿延數千米,山水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