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扼住命運之咽喉,我是最美的強者(1 / 3)

“最美人物”不可能隻有一種模式,一種類型。身有殘疾,卻比常人更加積極地麵對人生,這是怎樣的一種“最美”?為了能去學開汽車,竟然在父母麵前鬧起了“絕食”。深銘心底、能夠改變人生觀的,往往隻是一件小事,一個細節。“施舍比接受更幸福”這句話後麵可以再加上一句“能夠領悟到這個道理也很幸福”。經商10多年,他從未做出過一次違法經營行為。兩次組織發起救助患難網友的行動,竟然募集到26萬元善款。“林鬆老師”是個有問必答、有難必幫的肢體一級殘疾者。抱著背著兒子四處求學的母親,16年的堅持終有收成。整個杭州市共有12名殘疾學生高考上線,而他高居榜首。

美,究竟有多少表現形式?“最美人物”,將會在哪些群體、哪些領域不斷地湧現?

是的,回答這個問題是困難的。雖說美往往是指味、色、聲、態的好;指才德或品質的優秀;指善事;指讚頌;指喜歡……似乎可以定義,但它存在的廣泛、形態的多樣、領域的寬泛,實在無法用寥寥文字加以歸納。即便是哲人不無感性的描述、充滿理性的分析,仍然不能精準而單純地予以表述。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

美國作家愛默生有言:“我們把美歸結為質樸無華,實實在在,恰到好處。”

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認定:“美就是性格的表現。”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道:“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

德國思想家、作家席勒指出:“真正美的東西必須一方麵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麵跟理想一致。”

而中國現代作家馮雪峰則認為:“人的美麗可愛,不僅僅是由於他的容貌,首先決定於他的精神麵貌。一個品質高尚的人,永遠是年輕和美麗的。”

古往今來,關於美的論斷早已汗牛充棟,我們折服於這些論斷的深刻、獨到和機智,但總是無法滿足。現實是如此的豐富多姿,誰都不可能窮盡美的所有外顯和內涵。同樣,“最美人物”的出現,也不可能限定或預見其群體、學識、行業、領域,偶然性總是包含在必然性之中,必然總是以偶然的方式得以表現。我們可以從廣義上引導、培育“最美人物”,卻不能具體地設計、製造某一個,或者某一類英雄。

紫羅蘭和玫瑰花不曾散發出同樣的花香,但它們在形態上都是美的。我們怎麼要求“最美人物”也隻有一種模式、一種類型呢?

臨危不懼、舍己救人、見義勇為、赴湯蹈火……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奉獻,然而與命運抗爭,不憚於困難,不屈服於挫折,默默前行,苦苦求索,終成事業,對於社會,對於人類,難道不是一種偉大的奉獻?

意誌,是最不能被耗竭的動力,是應該永遠具備的最美之源。

繼“最美爸爸”黃小榮之後,2013年10月,富陽個體工商戶王東亮再次光榮入圍當年度由中央宣傳部和中央文明辦主辦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成為“中國好人榜”10月誠實守信好人候選人。而此前,他已經榮獲了“2013年度杭州市十大道德模範”和“2012年度富陽市十大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是的,王東亮與黃小榮等英雄有著各自的“最美”。他沒有獲得過瞬間的輝煌,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甚至沒有可以言說的曲折故事,然而他的事跡又是那麼的令人難忘。“靠雙手創造人生,再將援手伸向他人”,這是眾人對於他的一致評價。對於他,要做到這一點又是何其艱難,因為他是個患有腦癱的殘疾人。

2013年深秋的一天,筆者在富陽市區一條幽靜的馬路邊,一家由王東亮開設的高檔西裝定製店裏采訪了他。

1976年,王東亮出生在富春街道三聯村的一戶農家,由於幼時罹患腦癱,從小時候起,說話口齒不清、雙手手指關節僵硬彎曲的病症就緊緊地跟隨著他。因為在醫生那兒得到了此病不可能治愈的結論,他父母已經放棄了讓他完全恢複健康的念頭,隻指望他以後能有一口飯吃。“我父母非常擔心我今後能不能活下去,所以當時就對我弟弟說,以後我們過世了,哥哥就歸你管了,你可是要給他一口飯吃的。”王東亮向筆者回憶道,“所以在我讀完初中回家後,父母為我張羅的事,比如要我去學理發,學裁縫,都是在為我尋飯碗,根本沒有想到我還能創業。這也難怪,我父母沒有很多路子,思路也不是很開闊,能想到這些已經很不錯,至少從小讓我明白,不能依靠別人來謀生,做人首先就應該自立自強。”

隻想著讓王東亮能自食其力,沒有別的奢望,因此當王東亮在告訴父母,自己不喜歡學理發、學裁縫,而是想學開車時,父母的反對是可想而知的。你的身體能行嗎?你學會了開車有用嗎?家裏有這筆學車的錢嗎?父母一連串的擔憂寫在臉上,王東亮怎麼懇求都未得到理會;不少親戚知道後也明確表示反對,王東亮連個“救兵”都討不到,但他仍然不願輕易地偃旗息鼓,那顆按著自己的設想,好好創一番事業的心無法泯滅。

其間王東亮的父親正以在富陽街頭踩三輪車拉客為業,歲數大了,初長成人的王東亮也有點力氣了,從1993年起,父親便把踩三輪車的活兒交給了王東亮,自己去種田。踩三輪車謀生的這一年,對王東亮無疑是個極大的鍛煉和考驗,因為他必須兜客送客,必須與同行搶活,必須應對各式人等,必須處置各種突發情況。所謂“在街麵上混”是一種俗的說法,而“混”往往並不容易。“你知道我的身體畢竟有缺陷,容易招人欺負我。除了同行相爭,更常遇到的是來自於乘客的捉弄。記得有一回,在城西街有四個小夥子攔了我的車乘上,說要去莧浦路春江飯店附近。一次性拉四個人,這個事情我也沒有遇上過,但看對方的陣勢,不拉是不行的。當時的富陽馬路很不平,一路上費盡力氣,拉到洋橋附近,我再踩不動了,隻得跳下車來用手拉,累出滿身大汗。沒想到到了終點,那四個人竟然對我說了一句‘錢先欠著吧’,就想走了。我一急,加上毛病,一時間喉嚨像是被塞住了,連話都說不出來。那四個人又看了我一眼,知道我說不清楚話語,知道我沒能力抓住他們,走得就更快了……這件事情對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包括他們看我的那種輕視的眼神。”時過境遷,王東亮回憶此事時已經很平靜,但極其詳盡的敘述,說明此事於他震動極大。

盡管身體有恙,可他一直在努力克服著,艱苦的勞動也讓他的體能逐漸增強;懂得賺錢不易,他變得越來越節省,連兩葷一素三元錢一份的快餐都不舍得吃,非要去老車站裏那家對外開放的食堂,因為那裏是兩元錢一份。在吃的方麵節省,別的地方都是能省即省,王東亮越來越會打算了,自立能力的不斷增強,使他對生活充滿了更大的信心。

就不滿足於踩三輪車拉客了,畢竟那錢賺得太辛苦。王東亮借了了兩千多元錢,叫上了幾個小夥伴,在街頭幹起了燒烤。他們每晚都忙到第二天一早,直到有人出來晨練了,他們才收攤。可這活兒效益不高,利潤太薄,幹了兩個多月隻能打個平手,便歇手了。接著,王東亮又與姨媽合夥,在第二農貿市場內開設了一家小吃店。王東亮平日間很喜歡交朋友,很多朋友得知他開了小吃店,都來看他,到了吃飯的時候自然就在小吃店裏吃了,基本上每天都有好幾大幫。王東亮是不可能收朋友們的飯錢的,硬塞給他也不會要。廚師幫工們看在眼裏,也替老板急,說這樣做下去必虧無疑。果然,小吃店隻開了一個多月不得不關門大吉。

待人真誠,愛交朋友,講究義氣,仗義散財,這些從骨子裏孳生出來的脾性,怎麼樣都改不掉的,但日後對推動他的事業發展意義重大。

以絕食的方式,逼使父母同意讓他去學車,就是在他關了小吃店的店門之後。駕駛著車輛在寬闊的道路上疾速飛奔,像一隻鳥兒快樂翱翔,這是他無法割舍的夢想。而要“頑固”的父母鬆口,隻得動用絕招。絕食堅持了兩天多,到了第三天其實他實在堅持不住了,卻又不忍放棄。母親在廚房間裏做飯,飯菜的香味勾引著他走下樓來,一臉痛苦的表情嚇了母親大大一跳。沒等母親開口,王東亮索性“撲通”一下跪在了母親麵前。

“把維持生計的那輛三輪車和營業執照賣了,賣了一萬一千多錢,就用這筆錢來學開車。這是1993年,學開車的成本還是蠻高的。可好不容易弄到了學車的費用,卻找不到駕校肯接收我這個學員,就是因為我是個殘疾人……天無絕人之路,當時距我家不遠住著一位駕校教練,知道了我想學車的迫切心情,便專門去給駕校負責人說,這個人雖然殘疾,但腦子是沒有問題的,由我親自來教他吧。這位教練的女兒當時與我同時學的,起初還不願與我一個班,他父親又對她說,他可是比你認真多了,你得向他學習!就這樣,我非常認真地學完了駕駛的全部課程,順利地通過了考試,沒有給教練丟臉。”說到學開車的過程,王東亮有很多話要說。的確如此,學會開車,對他日後的人生走向,其作用非同小可,“當時別人學開車,是可以利用業餘時間的,而我因為行動不如他們方便,隻能帶著被褥行李,住在位於雞籠山的汽車駕校裏,可我心甘情願!住在駕校裏,聽著汽車響,心裏特別舒暢!”

不能看萬卷書,也應該行萬裏路。這是王東亮對於自我人生定位的理解,當然,這裏的“行萬裏路”,指的不僅僅是開汽車。

成為一名司機的意義,絕不單是為了更容易、更輕鬆地賺錢,而是以此激勵自己,找到自我發展的更多機會。王東亮拿到駕照後,就迫不及待地期待上路幹活。起初,他跟著開貨車的表哥經常跑上海,後來又在富陽轉租了一輛出租車,專門開晚班——晚班租車的租金相對便宜,這是他看重的因素之一。他一共開了三年的出租車——那一年春節,出租車生意特別好,王東亮開著車滿富陽跑,每天晚上忙得歡。老板眼紅了,便撕毀了與王東亮簽下的協議,自己親自開晚上了。過完年,王東亮不得不又跟著表哥的大貨車來回於富陽與上海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