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田卉群博士、副教授張燕博士、王韻博士,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漢文博士,武漢大學藝術學係副教授楊紅菊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教授馬菂博士,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蔡盈洲博士。你們的“特別客串”與“友情支持”總是在關鍵時刻顯得如此感動。
感謝我所服務的南昌大學,母校難忘,依依情深。校長周文斌先生,雖出身於地質科學,但他對影視藝術學科的興趣、認識與品位都令我由衷感佩,周校長對我的幫助,一直不敢忘懷,也是幾年以來支撐我工作的重要力量。2011年5月南昌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正式掛牌成立,從此,在這個“211工程”省部共建的綜合性大學裏,我這個從事戲劇影視學科建設與專業教研的“流浪者”有了一個溫馨的家。院長陳俐女士,係贛劇名伶、戲劇名家、文化名流,“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作為學院當家人,她的辛勤付出我們有目共睹。
轉眼間在南昌大學謀得一份教席已近十年的光陰,感謝十年來那些對我給予過各種幫助的領導、老師與同仁,沒有你們的關心,我不能進步;也要感謝那些對我給予過各種“抓辮子”、“悶棍子”和“耍橫子”待遇的領導與同仁,沒有你們的“關懷”,我更加不能進步。
感謝我的合作者,薑丹女士,她作為該項課題研究的核心成員,對成果的最終完成,確有“加持”之功。
此項研究的幾年間,是我學術科研工作快速前行的難忘時光。合上書本,停止寫作的時候,往往已是深夜。深夜是一天裏最美的時刻,透過窗外濃濃的夜色,思想可以作自由的滑翔,心情能夠在漫無邊際中盡情伸展。我常常凝神靜坐在書桌旁,凝視著窗外如墨的夜色,從那時起我喜歡上了在夜晚思考。夜晚之於我,是一種美的存在。夜晚,常常給我詩意的靈感,所以我選擇在夜的靜謐和安詳中從事我癡戀的研究與寫作。
當代的中國社會,轉型更加深刻,更加急劇。由於社會整體麵對市場化的挑戰,人們的價值取向也出現了急速而多元的變化。這是個變化劇烈的時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力推進,改革正向著縱深處挺進;這是一個“令人焦慮的時代”,許多來自體製深處的問題和矛盾困擾著人們,許多發人深省的社會現象引起了大眾的思考;這更是一個置身於迅猛的技術革新和全球化浪潮中的重要時間段,思想界和學術界對於這股新世紀浪潮的認識和研究才剛剛起步,對於未來我們充滿好奇和想象。
人們時常會有疑問:人文學科研究的價值究竟何在?該領域的研究當然不會顯示太多的功利價值,它所關注的是獨立的人格價值、和諧的人際關係以及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終極價值。說到底,它尊重的是人的價值。作為該領域的學者,在表達自己的人間情懷時,既要能夠遠離喧囂的現場,站在某個高度,以堅定的觀點和熱忱的責任感去關注自己了解的生活和所處的社會,同時又必須始終保留一份最貼切的人的真實感受去描繪自己熟知和熱愛的一切。這是學者的智慧和苦惱,也是學者人間情懷的複雜之處。人間情懷常駐,學術之樹常青,此等境界,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父親是個軍人,他全部的教育來自於社會與軍營,篤信“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他一直希望我成為一個卓越的工程師或者是受人尊敬的醫生,遺憾的是,天生敏感的我獨獨對自然科學與技術理性“不來電”,而對於文字與玄想的迷戀似乎充滿了某種命定的無奈與執拗。曾經青春時代裏的無助,常常不是一種具體的事物,而是一種被某種神秘的力量引領著對周圍的一切所表現出的質疑與怨憤,那個時候自我的膨脹已經膨脹到根本就忘記了還有個“自我”的存在,世界於我而言常常是一個存在主義式的“存在”,格格不入,頭破血流……然而,卻油然而生一種生命的快感,一種酣暢的快感,青春在平靜中拒絕平靜,在動蕩中拒絕動蕩,在孤傲中拒絕孤傲,在冷漠中拒絕冷漠。曾經青春成長的歲月有時真如同是一條飄蕩的小船,總有一種不安的焦灼,越是不安越是反叛,越是不安越是孤傲,但很快這一切都將過去,曾經的反叛變成了皈依,曾經的孤傲變成了世故,於是成長,於是退步,於是青春漸成了一道永不褪色的畫麵,永遠鑲嵌在生命的斑駁航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