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為當前最普及的大眾娛樂媒介與大眾文化消費產品,它不但走進了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而且深刻影響著引導著製約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和想象方式。尤其作為根植於民族本土文化土壤的華語電影工業在規模與影響都與日俱增的同時,卻始終沒有找到最有助於華語電影生產與傳播的品牌定位,華語電影文化本位立場與自身的獨特文化個性在一個全球化的娛樂產業潮流中尚顯含混與困惑。

正是有感於華語電影工業的變革實踐,我在攻讀博士學位階段就已經開始密切關注和思索著電影品牌與市場、藝術、受眾三者間的種種微妙的關係建構,並努力嚐試在電影學、傳播學和媒介經濟學的理論範疇之內對經濟與文化雙重視閾中的當代華語電影產業展開力所能及的分析與考察。當代華語電影品牌的建構與傳播實踐,實質上也正是華語電影工業真正在全球化語境下經曆市場競爭與文化軟實力挑戰的開始。

麵對全球最重要的非英語電影文化與經濟現象的華語電影,作為一名電影理論工作者需要進行一場更為深刻與繁複的理論關注與批判反思。無論是曾經跌落穀底的華語電影業,還是絕地反擊後一路走高的華語電影業,在當下的全球電影傳播市場上的處境都是令人倍感興奮,又是讓人倍感焦灼的,一個事實已經不容回避,那就是電影市場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品牌的競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核心層的電影工業必須在合理運用品牌戰略的基礎上,尋找打造屬於自己的產業核心競爭力,如此方能為電影工業找到未來。

本書是筆者關於電影品牌觀察、思考與論述的專著,也是教育部2009年度立項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當代華語電影品牌構建與傳播研究:1978—2008》的最終研究成果。從本書的醞釀、資料搜集梳理、文獻閱讀思考、寫作,一路走來,有困惑,有興奮,有艱辛,有愉悅,前後曆經兩年多的時間,伴隨著華語電影業絢爛多姿的展演,筆者深感理論的視閾總是難以捕捉到電影業實踐的快速成長,真可謂是實踐之樹常青,而理論總是“灰色”的,盡管如此,在撰寫的日日夜夜,痛苦的理論沉思,卻總能在靈光一閃的時候讓我對此領域的每一細微的變化都生發出無限的熱忱與勤勉。隻要是我真誠的思索與表達,也就無怨無悔了,這畢竟是我以我能夠貢獻的方式向我摯愛的華語電影,表達我最誠摯的祝願與希冀。

雖然近年以來我對電影品牌這個話題一直保持著持久而熱情的關注,但這畢竟是一個電影學與傳播學研究領域中一個相當稚嫩而年輕的研究方向,越深入越深感此間蘊含著許多未知的領域,留有許多新的思考的餘地,有待進一步探詢。在占有盡可能多的資料的前提下,我雖然努力為之,但深知見識偏頗是難免的,有些觀點雖則鮮明但卻有待進一步推敲,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論研究本身有時也是很難壓抑住研究者內心最直觀卻並不一定可靠的感性觀照,我寧願被其他研究者批評責難,這是我繼續研究的動力來源之一。作為國內為數並不多的有關電影品牌論述的專著,拋磚引玉已經是我的造化了,懇請專家和讀者的不吝賜教。

在本書的寫作和出版過程中,得到了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多方麵的理解、支持與幫助。我要衷心感謝授業恩師黃會林先生對我的諄諄教導。黃先生及其團隊所開創的北京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科對當代中國高等影視傳媒教育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我始終認為,我對於電影學術的基本認識與基本訓練皆來源於北師大。

感謝北京大學彭吉象教授、中國傳媒大學高鑫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喻國明教授、中國傳媒大學胡智鋒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王宜文教授。他們作為當年我博士論文的答辯委員所給予我的批評與建議,是我承擔此項課題以及這部書稿能夠在今天出版的重要學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