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曆史新時期”撥亂反正率先在文藝領域與教育領域展開,而這一年的北京電影學院迎來了“文革”結束後的第一批大學生,這群人對於當代中國電影的影響不是一個“第五代導演”能夠涵蓋的,他們對於當代電影文藝與電影教育的影響可謂深遠,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至今也依然是華語電影最重要的創作者、生產者、經營者、傳播者、教育者。
[1979年]“妹妹找哥淚花流,不見哥哥心憂愁……”,電影《小花》在這一年裏推出了三位耀眼的明星:陳衝、劉曉慶與唐國強。他們的故事不一定精彩,但觀眾與他們共同見證了電影中久違的青春氣息與人性關懷。於是,影像漸漸模糊,但由此喚醒新時期電影觀眾市場的急劇膨脹,開啟了計劃經濟時代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黃金歲月。
[1980年]這一年裏許多人認識了四川的樂山大佛,這要感謝張華勳導演的影片《神秘的大佛》。電影故事相當“賣關子”,很多“包袱”抖落得也恰到好處,明星與票房都奠定了這部作品在當代國內商業電影發展史上的最初地位,盡管這依舊是一次傳統電影體製內的電影創製活動而已。
[1981年]本年5月第一屆電影金雞獎舉行了評獎活動。到1992年大眾電影百花獎與金雞獎合並創辦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以來,金雞獎作為專業性最高電影獎項對於當代華語電影工業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推動、監督和引領的作用,值得審視與思索。一個距離觀眾都尚有隔膜的電影獎項,對於市場的意義,恐怕也值得懷疑。
[1982年]這一年有三部可以作為文化標本的電影:《牧馬人》《城南舊事》《少林寺》。家國主導文化的道德情操、知識分子的形式探索與大眾文化的商業趣味相映成趣。站在今天的立場回望這一年度的電影,不禁感歎電影與大眾的互動能夠呈現如此熱鬧的局麵,殊為難得。任何的一枝獨秀,也許都將暴露電影文化的褊狹與局促。
[1983年]地處邊陲的廣西電影製片廠正有幾名剛從北京電影學院分配來的青年電影工作者滿懷亢奮與壓抑的情緒籌拍著《一個和八個》,其意義在新時期電影發展史上已幾乎是盡人皆知。而更有意味的是,這一年裏活躍於港台地區的李翰祥、張徹等導演,幾乎是不約而同回到大陸取景拍攝,這樣一種文化上的尋根與反芻,今日觀之,似乎是後來華語電影交流融通的某種生動寓言。
[1984年]1984年是當代中國文藝難忘的豐收年。詩歌、小說、戲劇、美術、音樂各個藝術門類的創新氣息撲麵而來。盡管我們對當年很多的文化消費缺少數據的統計,但在這一年裏,電影作為與大眾關係最為密切的文化產品,以《黃土地》《邊城》這樣的另類之作,引發了觀眾的熱議與思考,新一代導演的銳意創造與老一輩電影人的傳統情懷,對於當代華語電影的未來構成了意味深長的隱喻。
[1985年]中國導演譜係中的“第四代”已經開始淡出,而“第五代”風頭正健。但這一年最有意味的是中國內地的電影業已經感受到了某種危機的存在。文化娛樂方式正在加速多元化,電視機的家庭普及率與日俱增,港台流行文化的傳入勢不可擋等等,這些都加速了國內電影業在計劃經濟體製內尋找新的創作與消費生長點。
[1986年]謝晉導演的《芙蓉鎮》把“反思電影潮”推向了頂峰。然而中國電影業的反思似乎還沒有開始,製片業與發行業在行業管理體製內部的錯位,映現出最初一輪國內電影業改革的初衷與無奈,這種“蹩腳”的改革,注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引發更為深刻的行業內外的反思。
[1987年]如果要尋找藝術亮點,1987年的國內電影並無典型性。而如果是尋找當代中國商業電影的發展脈絡,所謂“1987商業電影潮”是蔚為大觀的。陳佩斯、張剛等已經以獨立電影製作人的身份推出了“二子係列”、“阿滿係列”這樣風靡一時、膾炙人口的喜劇電影產品;而開創了電影續集記錄的《東陵大盜》係列,如果按照觀影人次統計票房,恐怕不會比所謂華語商業大片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