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華語電影的個人備忘:1978—2008(3 / 3)

[1999年]這一年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正式成立,在其後的歲月裏,這家電影國企在整個華語電影工業體係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也宣告了華語電影新世紀的重心不是香港,不是台灣,而是北京。

[2000年]這一年依舊很多人是不會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而就在這一年,如果你是一個暗流湧動的電影發燒友,沒準你最感慨的應該是張元導演的《過年回家》和張楊導演的《洗澡》。前者冷峻透射著人性的溫情,後者人性的溫情卻留不住逝去的冷峻。在一份冷峻與溫情的對視中,華語電影走進了新世紀。

[2001年]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一舉奪得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最佳藝術指導等大獎,是至今為止華語電影在奧斯卡取得的最好成績。

[2002年]這一年12月12日,印象中天氣很冷,很濕,在北上的一列火車裏,有人在熱烈談論一部即將熱映的影片——《無間道》。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樣的片名,實在令人費解,而後來看到的故事顯然是一貫的通俗與娛樂共舞的典型港片的情節與人物模式,我實在不能不佩服香港電影的“整蠱”,一部高級製作的古惑仔的故事,居然能夠費勁地想出這麼一個晦澀的片名。《無間道》絕非是最佳的“香港製造”,娛樂明星的票房效應成就了這部電影,卻挽救不了香港電影市場日益加重的局促與不安。

[2003年]這一年能夠被公眾記住的電影應該是馮小剛的《手機》。2003年,有人說中國電影的未來很縹緲,在這份縹緲的堅守裏,馮小剛的努力再次告訴我們,在華語電影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有很多新的選擇,更有很多不確定的走向,而無論如何,“市場”將是電影趣味與大眾需求心理展開博弈的前提。

[2004年]這一年的好電影太多,陸川的《可可西裏》、馮小剛的《天下無賊》、周星馳的《功夫》、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賈樟柯的《世界》、王全安的《驚蟄》、王家衛的《2046》、田壯壯的《吳清源》……

[2005年]這一年中國電影走入第100個年頭,而最精彩的電影記憶不在大銀幕上,而在報紙裏,我說的是《新京報》的“中國電影百年”專題連載。獨特的報人思維,別致的民間記憶,雋永的影人口述,自由的曆史視野,這一切使得終於在華語電影世紀回眸的一瞬間,留下如此眾多寶貴的屬於電影的曆史畫麵,這份斑駁、厚重又不失靈動的藝術備忘令人激動欣悅。

[2006年]華語大片的奢華與無奈構成了這一年華語影壇無可回避的尷尬現實,好萊塢經驗與華語電影的民族想象力與精神自信力的矛盾開始凸顯。現實來得太突然,華語電影新世紀的得與失同樣令人感歎。這一年寧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沒有奢華,卻贏得最奢華的讚譽。

[2007年]這一年最有名的電影或許是李安的《色·戒》,最好的電影或許是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最堅持的電影或許是賈樟柯的《三峽好人》,而最掙錢的電影毫無疑問的是好萊塢的《變形金剛》。最有名的電影你不一定喜歡,最好的電影你不一定看得到,最堅持的電影你不一定看得下去,而最掙錢的電影你卻身不由己地與之共舞,這份糾結,誰能說得清楚。

[2008年]影城首映更加人頭攢動。大雪紛飛的年末,北京,公交站台旁,隨處可見不失溫情與誘惑的各款電影海報新鮮出爐。互聯網上各大電影論壇裏響徹著新銳而不乏真知灼見的評論,電影與生活之間的“非誠勿擾”在換了一種時間與空間之後顯得是如此的愜意與陌生。

沈魯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