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華語電影的個人備忘:1978—2008(2 / 3)

[1988年]查看史料,這一年除了一部部商業娛樂片“跟著感覺走”之外,最值得記憶的還是張藝謀和他的《紅高粱》。從那時起到現在,作為電影導演的張藝謀,作為當代電影文化現象、作為當代文化英雄形象的張藝謀,一直是華語電影世界最持久關注的影人影事。

[1989年]熱鬧一時的1980年代的國內電影在《開國大典》和《紅樓夢》中謝幕。20年後,比較《開國大典》與《建國大業》、電影《紅樓夢》與電視劇《新紅樓夢》,不得不再次感慨,1980年代,流逝了的,便永遠流逝了。

[1990年]這一年有兩部電影都涉及了“媽媽”。一是引進自台灣的影片《媽媽再愛我一次》,另一是張元的《媽媽》。前者令舉國同灑苦情淚,而後者幾乎無人問津。商業化的煽情策略遠遠勝過青年電影導演的探索與專注,這似乎已經預言了在1990年代當代國內電影將迎來一場注定的風暴。

[1991年]從這一年開始,香港新藝城影業公司正式成為曆史。“新藝城”橫空出世,橫貫整個1980年代的港片輝煌期,其熱情,其創意,其天馬行空,其下裏巴人,皆為華語電影最傑出的大眾流行文化代表。當整個1990年代結束的時候,拉長時間的焦距,會更加感慨港片舊有的燦爛,也會更加失落於香港電影此後的落寞。

[1992年]這一年是張藝謀導演的又一個藝術巔峰年,《秋菊打官司》榮膺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大獎。這部電影的態度與手法都注定會走進當代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史。

[1993年]作為計劃體製轉向市場體製的過渡產品“合拍片”,在這一年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其中尤以大陸與香港的合拍數量為多,華語電影製作資金的多元化發展勢頭日趨明朗,這對於此後的華語電影業影響深遠。這一年謝飛導演的《香魂女》、李安導演的《喜宴》以及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再度強勢出擊歐洲國際電影節,先後捧得金獅大獎與金棕櫚大獎,加之前一年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榮膺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這似乎成了20世紀末全球化時代華語藝術電影最後的輝煌。

[1994年]中影公司進口的10部大片中的第一部《亡命天涯》在上海上映。“同步引進”、“拆賬分成”、“大片”成為此後相當一段時間裏中國內地影院放映業的救命稻草。此一時間,輿論驚曰:《亡命天涯》登陸,中國電影開始“亡命天涯”。

[1995年]這一年是世界電影100年和中國電影的90年,包括“兩岸三地”在內的華語電影工業在這一年乏善可陳,香港《電影雙周刊》甚至道出:香港電影已死。

[1996年]這一年最值得高興的電影事件也許是中國大陸的電視觀眾多了一個“打開電視看電影”的機會。CCTV-6電影頻道的開播,可能會讓中國大陸遍布城鄉的那些久違了電影的基層群眾再一次在電視熒屏前重溫起好久不曾有過的觀影時光。

[1997年]這一年國家電影局最關心的是可能開始的大幅度體製改革究竟從什麼地方選擇突破口,“故事電影單片攝製許可證”的申請門檻降低,也許可以視作是一個信號。這一年也是賈樟柯的《小武》誕生的年份,這部粗糙的影像作品,卻隱約開啟著中國藝術探索電影一個新的階段。

[1998年]這一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悄無聲息地拉開“電影賀歲”的帷幕,卻贏得了滿堂彩;而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高調亮相,卻難以挽回票房的頹勢。這也許預示著華語電影已經徹底走入了一個“不破不立”的曆史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