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學生禮儀教育(1)(2 / 3)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它同整個社會的聯係十分密切,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門。家庭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局部和整體的關係,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能製約、滲透、影響各個家庭的存在和發展,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它為人們提供社會生活的最基本環境,如果家庭的存在和發展是健康的,穩定的,對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就能起到促進和穩定作用;反之,家庭的存在和發展是不穩定的、不健康的,甚至會遭到破壞,這對社會生活和發展就會起破壞作用。

二、家庭的類型

a.核心家庭。就是指父母與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一般說來,這種家庭關係比較簡單,父母二人共同關心一個或兩個孩子,現代家庭一般為此類型。該類家庭易出現的是父母過分溺愛孩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思想較強。

b.擴大家庭。就是指除父母與孩子之外還有祖父、祖母、外祖父、或者叔叔、伯伯、姑姑、姨姨在一起生活的大家庭。幾代人同住一起,比起核心家庭來關係要複雜得多,無論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還是孩子與家庭成員的相處都有一定的難度。這種家庭類型的利弊都是十分明顯的,但隨著社會情況的變化,這種家庭結構越來越少。

c.缺損家庭。這是相對於完全家庭而言的家庭。如果父母離婚,孩子跟父親或母親一方生活,或者父母中有一人去逝,孩子由父母中的一方帶著生活的都屬缺損家庭。生活在缺損家庭的孩子較之生活在完全家庭的孩子有不少不利因素。

d.特殊家庭。指再婚家庭、養子家庭等類型。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家庭,隻要你已經生活在其中,就無法重新選擇了。

三、家庭禮儀的涵義

家庭禮儀,指的就是人們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用以溝通思想、交流信息,聯絡絡感情而逐漸形成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和禮節、儀式的總稱。

俗話說:“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卻一樣幸福。”這裏所說的幸福是建立在禮儀的基礎上的。“相敬如賓,白頭偕老”闡明的就是夫妻間也要有禮節才能幸福一輩子的道理。“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鄉黨和而爭訟息,夫婦和而家道興”,可見,“和”是關鍵。這個“和”,用今天的話來解釋,也就是互相謙恭有禮的意思。

家庭禮儀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簡單地說,家庭禮儀是維持家庭生存和實現幸福的基礎,家庭禮儀能調節家庭成員之間達成和諧的關係,家庭禮儀也有助於社會的安定、國家的發展。

第二節家庭成員之間的禮儀

一、父母對子女的禮儀。父母要撫養孩子,理解,支持孩子,教育孩子,而且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切不可擺家長的架子,如果這樣,就會拉大和孩子間的心理距離,不利於和孩子交流溝通。

二、子女對父母的禮儀。

1.孝敬父母長輩。人生於世,長於世,源於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給我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養育之恩,終生難以回報。所以說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父母兒女親情,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礎情感,也是今後各種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古人雲,“百善,孝為先。”說明孝親敬老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最美好的道德。如果人類應該友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呢?那麼,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誰又相信他能夠無私奉獻、報效祖國呢?目前社會上一些不孝敬父母的行為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一味強調父母的養育之責,長期依賴父母的供養,或把父母的積蓄和家產據為己有;視父母為保姆,恨不能把老人最後的力氣榨幹;把父母當累贅,甚至把老人趕出家門,乞討流浪。在世界上任何國家,一個哪怕是地位最顯赫,或最富有的人,如果他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也不會得到人們的尊敬,甚至會遭到社會的強烈譴責。孝敬父母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

2.對家人講禮貌是假客氣嗎?我們在外麵要做懂禮貌的好孩子,回到家也一樣,要講禮儀。如果一個人隻要置身於熟悉的環境,就變得無規無矩,肆無忌憚;隻要對著自己的親人便會粗暴無禮,自私自利地支配、使喚人家為自己做事。這樣的人會有什麼出息呢?會真正討人喜歡嗎?會獲得大家的尊重嗎?事實上,這種人不討人厭那才怪呢?我們不能永遠呆在家裏,永遠與家人相處。我們一定會到家庭以外的學校和社會中去。如果我們不從家庭這個小環境中練習正確的待人禮儀,那麼,又怎樣正確地與家人以外的人打交道呢?再說,對親人表現恭敬的禮貌,實際上是在表達一種敬重和感激之情。尊重長輩父母,這可不是什麼假客氣,而是我們最起碼的禮貌,是正常的感恩,是健康的人生。

3.尊老愛幼是一種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我們祖國的優秀傳統,是一種高尚美德,我們每個學生都應該尊老愛幼。

4.殷勤問候長輩。常記得向長輩問候,哪怕是短短的一兩句話,長輩也會如沐春風,特別是父母更會愉快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家庭的和睦、生活的美好和孩子的懂事,他們會為有你這樣的好孩子而舒心、愜意和自豪的!

5.子女不要幹涉父母的事。父母有自己的社交,人情,利益開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為子女切不可幹涉,尤其是父母離異再婚問題,子女應為父母自身的幸福著想,支持,理解,不能粗暴的幹涉。

三、兄弟姐妹相處的禮儀。

一個家庭,能否愉快和幸福,兄弟姐妹的和睦相處,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兄弟姐妹之間能相互體貼關心,互相幫助,產生矛盾時不爭不吵,互諒互讓,這樣的家庭必然美滿幸福。

因此,兄弟姐妹間應搞好團結,彼此愛護,相互尊重。

第三節親友間的禮儀

一、拜訪親友的禮儀

1.選擇適當時間。一般不要在別人吃飯和休息的時間去拜訪,最好事前同對方約定時間。如果是晚上拜訪親友,逗留的時間不要太長,以免影響主人及其家人的休息。

2.做客時穿戴要整齊,儀容要整潔,以表示對親友的尊重和禮貌。

3.進門前要按電鈴或輕輕叩門,待有回音或有人開門後方可進入。即使主人家門是敞開的,也不能亂闖一通,應站在門外招呼,等有人應答後再入內。

4.如果拜訪的人是長輩,是自己第一次前往做客,要特別注意:主人未坐下時,自己不能先坐。如拜訪的親友很熟,則可以隨便一些。進屋後,對親友家的其他成員要主動打招呼。如遇到許多人在座,應經主人介紹後,對其一一問好。

5.入座時,動作要輕穩,不可猛地一下子坐下,發出響聲。

入座後,手可平放在沙發上或沙發的扶手上,上身稍為向前傾,以示對主人的尊敬。

6.做客時,見到主人斟茶,應彎曲食指在桌麵上稍稍叩響,以表示感謝。

7.交談時,如有長輩在座,應該用心傾聽長者的談話,而不可隨便插話。

8.不可隨便動主人家貴重的東西。

9.離開親友家時,要鄭重其事地告別,不辭而別當然是不禮貌的,隨便說一聲“走了”便拍著屁股奪門而出,也會使主人覺得不舒服。

二、探望病人的禮儀

親友患病時,我們去慰問病人。這時候,什麼樣的做法才是得體的呢?

1.通常探訪病人的最好做法是直接到病榻旁邊,直接把安慰和祝福帶給他。有時候,還會稍上一些禮物。那麼,該選擇什麼樣的禮物較為合適呢?按習慣,人們常常挑選些水果、飲料和滋補品送給病人。但實際上,一束鮮花、一張精心的賀卡,同樣能起到慰藉病人的好作用;一段真心關懷的語言,也同樣會使病人早日康複的神奇力量。看望病人時,不要老是跟病人談論他人病情,而應該說些愉快的話。不管病人病情有多麼嚴重,也不能在他麵前流露哀傷的神情,更不能對著病人流淚。凡是會使病人悲觀、憂鬱的話題,都應避免。患病的人一般都不宜過多說話,所以談話的時間也要節製。

2.如果病人患的是傳染病或其他不宜直接探望的疾病,則可改用短信方式表達問候。

三、參加喪事的禮貌宜忌

1.保持悲傷的情緒,不能毫無表情,無動於衷,更不能流露出厭煩的神情或笑容。

2.著深色的服裝(或白色上衣深色裙褲),在衣袖上戴上黑紗,也可在胸前佩上白花。

3.不可昂首闊步,而應微微低頭,邁著慢步。講話發音要低調,不能發出怪聲。

4.不可與參加喪禮的人交頭接耳,議論其他事情,甚至談笑風生;更不能結群吵鬧、追逐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