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帝王家訓(2)(2 / 3)

雷雨大作不躲樹下

訓曰:大雨雷霆之際,決毋立於大樹下。昔老年人時時告誡,朕親眼常見,汝等切記!

神佛之教以善引人

訓曰:人生於世,最要者惟行善。聖人經書所遺如許言語,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後世之學,每每各問一遍,故爾彼此如讎敵也。有自謂道學入神佛寺廟而不拜,自以為得真傳正道,此皆學未至而心有偏。以正理度之,神佛者皆古之至人,我等禮之、敬之,乃理之當然也。

悖逆人性禍必上身

訓曰:世上秉性何等無之。有一等拗性人,人以為好者,彼以為不好;人以為是者,彼反以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僨事。故古人雲“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者,此等人之謂也。

惡言毀謗必遭罪譴

訓曰:凡大人度量生成與小人之心誌迥異。有等小人,滿口惡言,講論大人,或者背麵毀謗,日後必遭罪譴。朕所見最多。

可見,天道雖隱而其應實不爽也。

警溺偏好慎防逢迎

訓曰:為人上者,用人雖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視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則下必投其所好以誘之。朕於諸藝無所不能,爾等曾見我偏好一藝乎?是以凡藝俱不能溺我。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訓曰:《虞書》雲:“宥過無大。”孔子雲:「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凡人孰能無過,若過而能改,即自新遷善之機,故人以改過為貴。其實,能改過者,無論所犯事之大小,皆不當罪之也。

幸災樂禍當此為戒

訓曰:世上人心不一。有一種人,不記人之善,專記人之惡。

視人有醜事惡事,轉以為快樂,如自得奇物者。然此等幸災樂禍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異如是也!汝等當此為戒。

為人君者豈可諉過

訓曰:曩者三逆未叛之先,朕與議政諸王大臣議遷藩之事,內中有言當遷者,有言不可遷者。然在當日之勢,遷之亦叛,即不遷,亦叛。遂定遷藩之議。三逆既叛,大學士索額圖奏曰:

“前議三藩當遷者,皆宜正以國法。”朕曰:“不可。廷議之時言三藩當遷者,朕實主之。今事至此,豈可歸過於他人?”時,在廷諸臣一聞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悅誠服。朕從來諸事不肯委罪於人,矧軍國大事而肯卸過於諸大臣乎?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六)

己所不能嘉彼所能

訓曰:凡人能量己之能與不能,然後知人之艱難。朕自幼行走固多,征剿噶爾丹三次行師,雖未對敵交戰,自料猶可以立在人前。但念越城勇將,則知朕斷不能為。何則?朕自幼未嚐登牆一次,每自高崖下視,頭猶眩暈。如彼高城,何能上登?自己絕不能之事,豈可易視?所以,朕每見越城勇將,必實憐之,且甚服之。

久經征伐須重人命

訓曰:昔時,大臣久經軍旅者,多以人命為輕。朕自出兵以後,每反諸己,或有此心乎?思之,而益加敬謹焉!

愛兵教民教之以勞

勞之適所以愛之,教之以勞真乃愛兵之道也。不但將兵如是,教民亦然。故《國語》曰:“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立心不善何以醫人

訓曰:朕自幼所見醫書頗多,洞徹其原故,後世托古人之名而作者,必能辨也。今之醫生所學既淺而專圖利,立心不善,何以醫人?如諸藥之性,人何由知之?皆古聖人之所指示者也。

是故朕凡所試之藥與治人病喻之方,必曉諭廣眾;或各處所得之方,必告爾等共記者,惟冀有益於多人也。

以戲陷罪不可為之

訓曰:凡人各有一懼怕之物。有怕蛇而不怕蛤蟆者,亦有怕蛤蟆而不怕蛇者。朕雖不怕諸樣之物,然從來不以戲人。在怕蟲之人見其所怕之蟲,不顧身命,往往竟有拔刀者。如在大君之前,倘出鋒刃,俱係重罪。明知此故,而因一戲以人入罪,亦複何味?爾等留心,切記可也。

誠能勤勉耕耘有獲

訓曰:邊外水土肥美,本處人惟種糜、黍、稗、稷等類,總不知種別樣之穀。因朕駐蹕邊外,備知土脈情形,教本處人樹藝各種之穀。曆年以來,各種之穀皆獲豐收,墾田亦多,各方聚集之人甚眾,即各壑中皆成大村落矣。上天愛人,凡水陸之地,無一處不可以養人,惟患人之不勤不勉。爾誠能勤勉,到處皆可耕鑿,以給妻子也。

食不遺遠遠近皆親

訓曰:我朝滿洲舊風,凡飲食必甚均平,不拘多寡,必人人遍及,使嚐其味,朕用膳時使人有所往,必留以待其回而與之食。

青海台吉來時,朕閑話中間問伊等舊風,亦雲如是。由是觀之古昔所行之典禮,其規模皆一,殆無內外遠近之分也。

節儉廉潔用度不奢

訓曰:朕所居殿現鋪氈片等物,殆及三四十年而未更換者有之。朕生性廉潔,不欲奢於用度也。

取笑必然自招

訓曰:大凡殘疾之人不可取笑,即如跌蹼之人亦不可哂。蓋殘疾人見之宜生憐憫。或有無知之輩見殘疾者每取笑之。其人非自招斯疾,即招及子孫。即如哂人跌蹼不旋踵,間或即失足,是故我朝先輩老人常言勿輕取笑於人,「取笑必然自招」,正謂此也。

待前朝厚得天下正

訓曰:明朝十三陵朕往觀數次,亦嚐祭奠。今未去多年,爾等亦當往觀祭奠。遣爾等去一兩次,則地方官、看守人等皆知敬謹。世祖章皇帝初進北京,明朝諸陵一毫未動。收崇禎之屍,特修陵園以禮葬之,厥後親往奠祭盡哀。至於諸陵亦皆拜禮。觀此,則我朝得天下之正,待前朝之厚,可謂超出往古矣。

涵養仁愛戒除躁忿

訓曰:凡人平日必當涵養此心。朕昔足痛之時,轉身艱難。

足欲稍動,必賴兩旁侍禦人挪移,少著手即不勝其痛。雖至於如此,朕但念自罹之災,與左右近侍談笑自若,並無一毫躁性生忿,以至於苛責人也。二阿哥在德州病時,朕一日視之,正值其含怒,與近侍之人生忿。朕寬解之,曰:“我等為人上者,罹疾卻有許多人扶持任使,心猶不足。如彼內監或是窮人,一遇疾病,誰為任使?雖有氣忿向誰出耶?”彼時左右侍立之人聽朕斯言,無有不流涕者。凡等此處,汝等宜切記於心。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七)

命由心造福由己求

訓曰:人之一生雖雲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由己求。如子平五星推人妻財子祿及流年月建,日後試之多有不驗,蓋因人事未盡,天道難知。譬如推命者言當顯達,則自謂必得功名,而詩書不必誦讀乎?言當富饒,則自謂坐致豐亨,而經營不必謀計乎?至謂一生無禍,則竟放心行險,恃以無恐乎?謂終身少病,則遂恣意荒淫,可保無虞乎?是皆徒聽祿命,反令人墮誌失業,不加修省,愚昧不明莫此為甚。以朕之見,人若日行善事,命運雖凶而必其轉吉;日行惡事,命運縱吉,而可必其反凶。是故「命」之一字,孔子罕言之也。

嘉言善行在於經書

訓曰:《易》雲:「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多識前言往行要在讀書。天人之蘊奧在《易》,帝王之政事在《書》,性情之理在《詩》,節文之祥在《禮》,聖人之褒貶在《春秋》,至於傳記子史皆所以羽翼。聖經記載往績,展卷誦讀,則日聞所未聞,智識精明,涵養深厚,故謂之畜德,非徒博聞強記,誇多鬥靡已也。學者各隨分量所及,審其先後而致功焉。

其蕪穢不經之書、淺陋之文,非徒無益反有損,勿令入目,以誤聰明可也。

因書以知理則理有實用

訓曰:聖賢之書所載皆天地古今萬事萬物之理,能因書以知理,則理有實用。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盡千古之遠。世之讀書者生乎百世之後,而欲知百世之前;處乎一室之間,而欲悉天下之理,非書曷以致之!書之在天下,五經而下,若傳若史,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與物,固無一事之不具,亦無一理之不該。學者誠即事而求之,則可以通三才,而兼備乎萬事萬物之理矣。雖然書不貴多而貴精,學必由博而致約,果能精而約之,以貫其多與博,合其大而極於無餘,會其全而備於有用。聖賢之道豈外是哉?

鑒古知今庶可寡過

訓曰:朕自幼好看書,今雖年高,萬幾之暇猶手不釋卷。誠以天下事繁,日有萬幾,為君者一身處九重之內,所知豈能盡乎?

時常看書知古人事,庶可以寡過。故朕理天下事五十餘年無甚差忒者,亦看書之益也。

用人不疑開誠布公

訓曰:好疑惑人非好事。我疑彼,彼之疑心益增。凡事開誠布公為善,防疑無用也。

最忌殺戮仁斯仁至

訓曰:朕自幼登極,生性最忌殺戮。曆年以來惟欲人善而又善。即位至今,公卿大臣保全者不記其數。即如幼年間於田獵之時,但以多戮禽獸為能。今漸漸年老,圍中所圈乏力之獸尚不忍於射殺。觀此則聖人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之語誠至言也。

天地好生不得肆情烹膾

訓曰:飲食之製,義取諸鼎,聖人頤養之道也。是故古者大烹,為祭祀則用之,為賓客則用之,為養老則用之,豈以恣口腹為哉?《禮·王製》曰:“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論語》曰:“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古之聖賢其於犧牲禽魚之類,取之也以時,用之也以節是故朕之萬壽與夫年節有備宴恭進者,即諭令少殺牲。正以天地好生,萬物各具性情而樂其天,人不得以口腹之甘而肆情烹膾也。

敬惜文字天地至寶

訓曰:字乃天地間之至寶,大而傳古聖欲傳之心法,小而記人心難記之瑣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觀而共語,能使天下士隔千萬裏攜手談心;成人功名,佐人事業,開人識見,為人憑據,不思而得,不言而喻,豈非天地間之至寶?與以天地間之至寶而不惜之,糊窗粘壁,裹物襯衣,甚至委棄溝渠,不知禁戒,豈不可歎!

故凡讀書者一見字紙必當收而歸於篋笥,異日投諸水火,使人不得作踐可也。爾等切記!

竭誠體貼事親至孝

訓曰:昔日太皇太後聖躬不豫,朕侍湯藥三十五晝夜,衣不解帶,目不交睫,竭力盡心,惟恐聖祖母有所欲用而不能備。故凡坐臥所需以及飲食肴饌無不備具,如糜粥之類備有三十餘品。

其時聖祖母病勢漸增,實不思食,有時故意索未備之品,不隨意所欲用,一呼即至。聖祖母拊朕之背,垂泣讚歎曰:「因我老病,汝日夜焦勞竭盡心思,諸凡服用以及飲食之類,無所不備。我實不思食,適所欲用不過借此支吾,安慰汝心。誰知汝皆先令備在彼,如此竭誠體貼,肫肫懇至,孝之至也。惟願天下後世,人人法皇帝如此大孝可也。」

纖細之偽日久自敗

訓曰:凡事暫時易,久則難,故凡人有說奇異事者,朕則曰:

「且待日久再看。」朕自八歲登極,理萬機五十餘年,何事未經?

虛詐之徒一時所行之事,日後醜態畢露者甚多。此等纖細之偽,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敗露。一時之詐,實無益也。

人賴穀育尤當珍愛

訓曰:古之聖人,平水土,教稼穡,辨其所宜,導民耕種而五穀成熟。孟子曰:“五穀熟而民人育。”則人之賴於五穀者甚重。

嚐思夫天地之生成,農民之力作,風雷雨露之長養,耕耘收獲之勤勞,五穀之熟,豈易易耶?《禮·月令》曰:“天子以元日祈穀於上帝。”凡為民生料食計者至切矣,而人何得而輕褻之乎!奈何世之人惟知貴金玉而不知重五穀,或狼藉於場圃,或委棄於道路,甚至有汙穢於糞土者,輕褻如此,豈所以敬天乎?夫歉歲穀少,固當珍重;而稔歲穀多,尤當愛惜。《詩》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噫嘻重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