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名人將相家訓(2)(2 / 3)

讀書做人,先要樹立一個好誌向,想一想,自古以來那些聖賢豪傑在我這個年紀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子呢?是一種什麼樣的才幹呢?我現在哪一樣可以同他們相比較呢?想一想父母送我讀書學習,聘請先生教我功課,是一種什麼樣的目的和願望呢?是一番什麼樣的心意呢?我哪一件事情可以無悔於父母雙親呢?看一看與我同一輩的人中,父母經常背地誇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人呢?父母經常斤罵的,又是一種什麼樣的人呢?別人的好樣子要學,壞樣子則萬萬不可學。心裏要對這個問題想個明白,打定主意,時時要學好,事事要學好,把自己的惡習一概加以深刻省悟悔改,絕不能有少許姑息袒護,不可照舊不改,得過且過。期與古代聖賢豪傑少年時的誌氣一樣,才可以使父母心情愉快,免得被他人恥笑。值得憂慮的是不能樹立誌向,尤其值得憂慮的是立了誌又不堅決。偶然聽到別人的一段好話,聽到一件好事情,也知道喜愛羨慕,當時也表示我要與他一樣做個好人。沒過多久,這個想法就糊裏糊塗地消失了。這是你們立誌不堅決,更是你們沒有立誌的緣故。如果你們一心奮發向上,有什麼事業不能做成呢?晉代潯陽人陶侃時他的士卒們說過:

大禹愛借一寸光陰,我們這些人應當愛惜一分光陰。古代的人用心之勤實在如此。唐代大學問家、思想家韓愈說過:“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在於他的勤奮,事業荒廢失敗在於他的懈怠玩耍。”

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都是這樣,不僅讀書如此,而且讀書更要勤奮刻苦,才能有所收獲。為什麼呢?各行各業,醫學、農學都是一回事,此中道理是容易明白的;至於我們這些人讀書,天下之物無不為己任,宇宙古今之事理.都須融會貫通於自己的心中,然後施展其才能才會有來源。一個人的一生中讀書的那些日子最為重要,你們能不能成材,就在這幾年中見分曉,假若仍然如從前那樣混日子過,再過幾年依然如故,還能夠冒讀書這個名分去充當讀書人嗎?你們要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慎重的思考啊!

孝威氣質輕浮無實,心思不能沉靜下來,年紀已經過了童年而童心仍未開化,耳聞目睹,一言一行,無非表現出一種輕薄浮躁的習氣。多次經我批評,仍不知改過。孝寬氣質糊塗懶惰,表麵愚頑內心虛驕,又貪玩耍,沒有一點好樣。學習時昏昏沉沉,一點也沒有振作的精神。一到偷閑玩耍時,便覺得格外有精神。年已十四歲了,還不知詩文是什麼東西,字畫則醜劣不堪。見到別人好的地方,不知自愧,真不知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物!我在家裏時已經常常教訓督促,卻未見悔改。我今天身在外麵,想起你們這樣頑皮愚鈍不成人才的樣子,心中片刻都放不下。你們如有人心,想想你們的父親這段愛護你們的苦心,也知道自愧自恨自己的過錯,以求得痛改前非來安慰我嗎?在我們那些親戚朋友的子弟中,優秀者不多,我不在你們身邊,你們在學校讀書,不要和別人交際往來,在學校裏接受先生的訓導,在家裏聽從母親的吩咐就行了。

讀書用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專一無間斷。今特鄭重告誡你們:自二月初一日起,你們要將每天的功課按月各寫一小本寄到我這裏一次,以便我查閱。如果先生哪一天不在學校,也須注明,使我心中有數。屋前街道,屋後菜園,不準你們擅自到處行走。如經你們的母親批準外出,也須速去速歸。“出去必須告訴家裏,返歸必須當麵回報”,絕時不能任意往來。同學中之朋友,如果是誠實,發憤向上,沒有不正當的言行者,當然可以引以為知己。倘若不是這樣的人,雖同在一個學校讀書,也要與之絕交,遠離他們一些為妙。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原文】自古功名振世之人,大都早年備嚐辛苦,至晚歲事權到手乃有建樹,未聞早達而能大有所成者。天道非翁聚不能發舒,人事非曆練不能通曉。《孟子》“孤臣孽子”一章,原其所以達之故,在於操心危、慮患深,正謂此也。兒但知吾頻年事功之易,不知吾頻年涉曆之難;但知此日肅清之易,不知吾後此負荷之難。

觀兒上爾母書謂“閩事當易了辦”一語,可見兒之易視天下事也。

《書》曰:“思其艱以圖其易。”又曰:“臣克艱厥臣。”古人建立豐功偉績無不本其難其慎之心出之,事後尚不敢稍自放恣,則事前更可知矣。少年意氣正盛,視天下無難事,及至事務盤錯,一再無成,而後爽然自失,豈不可惜?

至交遊必擇其勝我者,一言一動必慎其悔,尤為切近之圖。斷不可曠言高論,自蹈輕浮惡習,不可胡思亂作,致為下流之歸。兒當謹記吾言,不複多告。

———節錄自同治三年十月二十九日《與孝威》

【譯文】自古以來那些功名影響很大的人,大都是早年曆盡千辛萬苦,到了晚年做事的權能掌握以後才有所建樹,沒有聽到過早年通曉事理而能建立起偉大功業的。自然界的規律是,不和順合聚就不能表現自如,人世間的事情不經過反複磨煉就不能普遍知曉。《孟子》一書中的“孤臣孽子”一章,推源所以通達事理的緣故,就在於平時考慮的問題多、思索的問題深刻,說的正是這個意思。你隻知道我多年做事的功勞來得容易,卻不曉得我多年遇到許多艱難困苦;隻知道這個時候清平的容易,卻不曉得我以後在這方麵的責任重大。看到你給你的母親的書信中說“福建發生的事情當容易了結”一句話,可見你輕看天下事情的艱難。《尚書》中說,“今天思考其艱難圖的就是明天的容易”。又說:“臣克服艱難是為了臣自己。”古人建立豐功偉績無不本守艱難容易,這兩個方麵的精神而任大事,事後還不敢稍徽放任自為、忘乎所以,而在處事之前考慮之多更可想而知了。少年人意氣正當旺盛,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麼難事,一旦事務複雜,多次處事無成,而後就會很快缺乏自信心,難道不可惜嗎?至於交往他人,必須選擇比我做得好的人.一言一行必須慎重考慮到後果如何,這是尤其貢要的。絕對不能高談闊論,自己流於輕浮不講實際的壞習氣;絕對不能胡思亂為,陷入不好的境地。你應當牢牢記住我說的這些話,其他我就不想多講了。

不要仰賴父輩餘蔭而敗壞家風

【原文】吾願爾兄弟讀書做人,宜常守我訓。兄弟天敘親,本無間隔,家人之離起於婦子。外而和好,中無實意,吾觀世俗人多由此而衰替也。我一介寒儒,忝方鎮倒,功名事業兼而有之,豈不能增置田產以為子孫之計?然子弟欲其成人,總要從寒苦艱難中做起,多蘊釀一代,多延久一代也。西事艱阻萬分,人人望而卻步,我獨一力承當,亦是欲受盡苦楚,留點福澤與兒孫,留點榜樣在人世耳。爾為家督,須率諸弟及弟婦加意刻省,菲衣薄食,早作夜思,各勤職業。樽節有餘圖,除奉母外潤贍宗黨,再有餘則濟窮乏孤苦。其自奉也至薄,其待人也必厚。兄弟之間情文交至,妯娌承風,毫無乖異庶幾能支門戶矣。時時存一傾覆之想,或可保全;時時存一敗裂之想,或免顛越。斷不可恃乃父,乃父亦無可恃也。

———節錄自同治八年四月二十四日《與孝成》

【譯文】我很希望你們兄弟諸人讀書做人,隨時謹守我對你們的教訓之言,兄弟之間天然親近,本來沒有隔閡的。家中內部的人之所以分離往往起因於媳婦。表麵上和和氣氣,其實卻貌合神離,矛盾重重,我看一般人家大都由此以至於衰敗。我區區一個貧寒讀書人,愧居一方的軍政大員,和事業都有所成就,怎麼不可以去增置田產為子孫後代作點打算呢?然而子弟想要成人,總要從寒苦艱難的事情做起,多積聚一代就能多延綿一代。削平陝甘撚軍、回民起事,很多艱難困苦,人人望而卻步,我一個人則鼎力擔當,也是要多吃氛苦楚,留氛福澤與兒孫,留點榜樣在人世上。你為長子督理家事,必須帶領各位弟弟及弟媳婦們加意刻苦節省,省衣節食,早起夜思,大家專事自己的職業。節省有餘,除了奉母命資助親朋戚友外,再有盈餘則接濟窮乏孤苦鄉部。對自己的生活必須盡量省儉,對待別人則必須寬厚周到。兄弟之間感情言語都要無微不至,哥哥和弟弟各自的妻子之間發揚這種好的風氣,彼此之間沒有半點矛盾不和,這就差不多能支撐一個大家庭了。大家心中時時刻刻存有一種害怕敗壞名聲的念頭或許可以保全延續良好的家風;大家心中時時刻刻存有一種害怕家門衰敗離散的念頭,或許可以避免那種顛倒越離的現象發生。絕對不可以依待我的餘蔭過日子,況且我也沒有什麼可以讓你們依恃的。

鋪張奢侈之風萬不可長

【原文】家中加蓋後棟已覺勞費,見又改作轎廳,合買地基及工料等費,又須六百餘兩。孝寬竟不稟命,妄自舉動,托言爾伯父所命,無論舊室改作非宜,宜當此西事未寧、廉項將竭亡時,興此問已不已之工,但求觀美,不顧事理,殊非我意料所及。

據稱欲為我作六十生辰,似亦古人洗腆之義,但不知孝寬果能一日仰承親訓,默體親心否?養口體不如養心誌,況數了千外張筵受祝,亦憶及黃沙遠塞、長征未歸之苦況否?貧寒家兒忽染滿腸肥習氣。

令人笑罵,惹我惱恨。計爾到家,工已就矣。成事不說,可出此諭與爾諸弟共讀之。今年滿甲之日,不準宴客開筵,親好中有來祝者照常款己酒麵,不準下貼,至要,至要。

———節錄自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一日《與孝成》

【譯文】家中前之加蓋後棟房屋已經感到花費太多,今又將其改作置放轎子的廳屋,合計買地基及工料等費用,又需花去六百餘兩。孝寬竟然不經請示批準,擅自作主為之,假托遵照你二伯父的份咐。無論如何,舊屋改作也是不應該的,況且在西北一帶秩序極不安寧,經費即將用盡之時,興此可動可不動之工程,隻求美觀大方,不顧事理,絕不是我意料所及的。據說這是要為我做六十大壽.似乎有古代人陳設豐盛飲食來孝敬父母的意思,但不知孝寬真的能不能每天悉心遵照父母的教誨之言,仔細體會父母的殷切心情?贍養父母的軀體不孝順父母的精神,況且在我離家數千裏之外大擺酒席,接受別人的祝賀,是否也還想到老父在滿目黃沙的塞外遠征未歸,備嚐辛苦的狀況?貧寒人家的兒子忽然沾染一種吃喝玩樂的壞習氣,引起別人的恥笑謾罵,惹起我對你們的恨惱之情。估計孝成到家時,建房工程已經就緒了,既成事實不說,你可以把我這封信與你的各位弟弟共同看看,我今年六十生辰那天,不準邀請賓客大擺宴席,親朋好友之中有來祝壽者,按照常規招待酒飯,不準正式發出邀請書,這點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