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 3)

這個疑點,隻要確認普克的假設能夠成立,便自然而然有了解答。從來不會說髒話的陸天誠,那天晚上為了製造一個情緒激動的假象,更為了激怒喬海明,使之願意對自己動手,不惜違背自己的性格習慣,對喬海明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這一點,根本是一個在特殊處境中的特殊手段,無法將其歸結到尋常處境中所表現出的性格特點中。

第四個疑點,喬海明反映,4月5日白天陸天誠打電話約他時,曾冷靜地說自己手中掌握著喬海明和陳虹不正當關係的確鑿資料。而這也正是最令喬海明放心不下、非去赴約不可的主要原因。但當陸天誠墜橋後,喬海明陳虹曾在陸天誠屍體上翻找,卻沒有發現任何所謂的“確鑿資料”。是陸天誠沒有將這“資料”隨身攜帶?還是陸天誠根本就沒有這“資料”?可以推測的是,無論事實屬於這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都從某個角度說明,陸天誠當晚很可能並不想利用這“資料”解決他和喬海明、陳虹之間的問題。如果當真如此,那麼陸天誠此番行動的真實目的何在呢?

現在的解釋很簡單。陸天誠想解決的,隻是自己的生命,而根本不是他和喬海明、陳虹之間的問題!喬海明同意前往清江舊大橋赴約,是陸天誠計劃得以實現的前提。什麼樣的威脅對喬海明最有效呢?陸天誠當時已想到了,大模大樣地打電話告訴喬海明,他手裏掌握著喬海明和陳虹之間不正當關係的證據。如此一來,一心想在仕途上再進一步、深知桃色新聞會給自己造成何等惡劣影響的喬海明,如何敢拿自己的前途來開玩笑?因此,喬海明唯有乖乖地、心甘情願地鑽進了陸天誠設下的圈套。因此,苦惱普克的第四個疑團也就迎刃而解了。

此前普克開始無法解決的第五個疑點是,雖然陳虹和喬海明兩人都曾對警方說過謊,他們目前的供述也不能完全吻合。但事實上,二人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其實並不構成非此即彼的矛盾。喬海明再三申明,他沒有將陸天誠推下橋,但他同樣也並沒有指控陸天誠是被陳虹推下橋的。同時,陳虹雖然絕口否認自己推了陸天誠,卻也並沒有咬定陸天誠是被喬海明推下橋的。既然如此,是否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性,即:喬海明和陳虹的確都不是把陸天誠推下橋的人,那麼陸天誠是怎麼掉下橋去的呢?必然是自己跌落橋下。問題出現了,假如陸天誠的確是自己跌落橋下,究竟是意外失足呢?還是有意所致?

普克從《敦厚的詐騙犯》中聯想到的假設,可以順利地解開這個疑團。如果喬海明和陳虹兩人關於陸天誠如何從橋上摔落這一點的供述不變,那麼他們二人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其實就不再重要了。即使喬海明和陳虹都沒有推陸天誠,陸天誠的墜橋也存在合理的解釋:他是按照自己的計劃,自己主動從橋上跌下去的!

退一步說,就算喬海明和陳虹兩人中,有任何一方推了陸天誠,甚至兩人同時推了陸天誠,也不是導致陸天誠墜橋身亡的真正原因。無論如何,陸天誠早已做出了計劃。他將在清明節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以任何一種非自殺的外在形式,自己殺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