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飛躍(2 / 3)

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

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創建到1927年初國民革命時期,是毛澤東思想開始萌芽階段。在這期間,他發表了《國民黨右派分離的原因及其對於革命前途的影響》、《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最初成果,標誌著毛澤東思想開始萌芽。

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形成。從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到1935年1月遵義會議,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主要時期。這一時期,毛澤東先後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怎樣分析農村階級》等重要著作,初步提出了作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標誌著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形成。

毛澤東思想的成熟。從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到1945年黨的七大,是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的階段。在這期間,毛澤東向全黨明確提出了“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任務,號召全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國際經驗用於中國具體實際,反對教條主義。同時,他自己也深入係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調查研究中國的實際情況,總結革命鬥爭經驗,進一步認識了中國革命的規律,先後撰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實踐論》、《矛盾論》、《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論持久戰》、《〈共產黨人〉發刊詞》等一大批文章,科學地總結了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麵經驗,進一步揭示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黨的建設等方麵形成了一個完整豐富的科學體係。中共七大正式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標誌著毛澤東思想達到成熟。

毛澤東思想的繼續發展。從1945年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是毛澤東思想繼續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有代表性的反映毛澤東思想的文章和講話主要有《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將革命進行到底》、《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等。內容涉及人民軍隊作戰的軍事原則、解放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思想、國家政權理論、過渡時期總路線、執政黨的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等。它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取得的重大成果,標誌著毛澤東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三、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

毛澤東思想具有多方麵的內容,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它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從中國的曆史狀況和社會狀況出發,深刻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發展了馬列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思想,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創造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加上黨的建設本身,是革命的“三個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