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飛躍(1 / 3)

中國共產黨是善於進行偉大理論創造的黨。自從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在同中國實際結合過程中有兩次曆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其中之一就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飛躍。

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

1945年,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我們黨總結建黨24年正反兩方麵經驗作出的曆史性決策,也是黨的指導思想創新的曆史性偉大成果。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漫長歲月裏,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一貫強調全黨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提倡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著;黨也正是在自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觀察中國曆史和社會,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但是,馬克思主義畢竟產生於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歐洲,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都是用歐洲文字發表的。在他們的著作中說到中國的事情並不多。而中國社會曆史發展的具體道路和歐洲各國社會曆史發展的道路比,有其更大的特殊性”(《劉少奇選集》上卷,第一版,第221-222頁)。在以農民占絕大多數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東方大國進行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必然會遇到許多特殊的複雜問題。這絕不是靠熟讀、背誦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般原理和外國經驗就可以成功的。這就必須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必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高度的革命精神和高度的科學精神結合起來,善於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社會、曆史的客觀形勢及其發展作精確的科學分析,善於把群眾的經驗、意誌、思想集中起來;並以最高的理論修養和最大的理論勇氣,在理論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某些已經過時的、不適合於中國具體環境的個別原理和個別結論,而代之以適合中國社會曆史環境的新原理和新結論,形成了科學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以其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了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裏如何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開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問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確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一係列豐功偉績,都是中國共產黨人以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科學的指導思想所取得的曆史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如果沒有毛澤東思想這麵光輝旗幟的指引,就沒有20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曆史性巨變。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毛澤東思想深深地植根於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中,對中國革命具有巨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毛澤東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的產生有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和思想理論條件,俄國十月革命開辟的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新時代,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準備了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中國近代社會曆史和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奠定了社會曆史條件,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準備了思想理論條件,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