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陝甘寧邊區中小學校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方針的經驗和意義(2 / 3)

中等學校的學生大都離家住校,因之,生產勞動是由學校集體安排和組織的。學校根據解決辦學經費和學生生活費用的要求,來製定生產計劃,決定所采取的生產門路,並組成由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校工共同參加的生產委員會,把生產需要與教學計劃統一起來。中等學校一般都創辦自己的生產基地,有的開荒辦農場、辦園藝場,有的搞副業作坊,有的搞養豬、養魚、養雞飼養場,也有的搞小型紡織廠、造紙廠等。根據生產季節,將生產勞動分為兩種:一種是集中性的農業勞動。這種勞動有季節氣候限製,為了不違農時,就必須停課全力以赴地參加勞動,使生產任務在短期內完成。這種方式,主要是為解決部分教育經費和生產費用自給,同時,也進行勞動觀念的教育。另一種是經常性的、實行分班或分組輪換參加的勞動。這種勞動帶有結合某些教學內容進行教育實驗的性質,目的是給學生運用知識的機會,但仍然要求得到生產收益,以解決自給的問題。無論實行哪一種勞動,都能使學生得到鍛煉與提高,收到思想教育之效。

(三)教育內容和方法與生產勞動結合

在教學內容上,小學課本中關於生產勞動的內容,除給兒童介紹一些最基本的生產常識外,最主要的是勞動觀點教育。如1945年劉禦同誌編寫的初小國語課本,對勞動教育很重視。當時初小學製為3年,6本初小國語課本共有243課,其中從各方麵進行勞動教育的就有70課;綏德實驗小學在自然課中給學生教會了怎樣施肥,怎樣種棉花、種洋芋、選種,以及有關土質、氣候、整地等方麵的知識。各地自己編寫的補充教材,也較好地結合了當地的生產實際和農時節令。如延安楊家灣小學的補充教材直接取材於生活,他們創造的聯句教學法,其內容絕大部分是當地生產情況的反映和生產經驗的總結,以及適合兒童的生產常識、技能和勞動觀點的教育。夏耘時,他們教“夏天鋤草要加油,一年荒了三不收”;割麥忙,他們教“五月天,割麥心,學生娃娃出書房”;四月棉花下種,他們就教“四月裏來棗芽發,家家戶戶種棉花,溫水泡籽柴灰拌,向陽川地把種下”;為了鼓勵學生勤勞,他們教“地分上中下,勞動也不同,人要勤來地不懶,穀米滿囤好收成”。

在教學方法上,先進的教師也總是注意把教學與生產勞動很好地結合起來。教算術,就教兒童統計生產成績,練習記工記賬;送糞時,就講肥料的種類和效用;結合耕地實例,就講為什麼要把土翻鬆曬熱;還教給兒童怎樣訂生產、學習計劃,又通過兒童來幫助家長訂家庭的生產計劃。此外,還對兒童進行技術教育和熱受勞動教育。如延安市完小,根據學生的年齡、體力和愛好,分別組成三個生產勞動小組,有木工組(14歲以上的男生)、紡紗組(主要是女生)、農業畜牧組。木工組請一位勞動英雄教木工活,掌握技術後,學生積極主動地為學校和家裏修理桌凳、家具;紡紗組不但創造了經濟效益,而且還學會了農村婦女常用的生產技能;農業畜牧組學會了養雞、養豬、種菜等勞動技能。這些,既教學生打下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初步基礎,又引導和激勵了他們的勞動愛好。

中等學校的教學內容、方法與生產勞動結合,從原則上講,和小學是相同的,但也有它的特殊性。在內容上,偏重於生產技術知識教育。課程設置有生產知識,包括邊區農業與手工業方麵實用的生產技術、組織勞動的知識以及機關、部隊的生產經驗等;醫藥衛生,包括邊區實用的衛生營養與防疫知識、常見病的預防法、急救與護理技術、體育技巧等。在方法上,一是把一些與生產相關的學科,同生產實踐緊密地聯係起來。化學課上講了做豆腐的道理後,便組織學生做豆腐,並分析做豆腐的生產過程;學了化學反應原理,師生就共同熬堿、製墨水、造紙,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又把技能“物化”為產品。二是以生產對象為中心,采用調查、研究、分析、實踐的辦法,另編係統的補充教材,使教學內容和生產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三是把生產勞動作為驗證和加深理解課堂教學的機會,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環節,也就是教學中的實習。在中等學校,實行教學與生產勞動結合的一條重要經驗,是不能把課程、教材與生產勞動勉強地結合,從而忽視用係統的文化科學知識武裝學生。

二、中小學教育中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方針的意義

(一)結合生產勞動改革學校教育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邊區各中小學都把組織師生參加生產勞動,作為改革學校教育和對師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來看待。實踐證明,師生參加生產勞動:

第一,可以改變學校與社會的關係,其中主要是改造學校,使之適應邊區勞動人民的需要。1943年前,由於學校教育脫離實際,有很多家長不願送子女入學。整風運動之後,各中小學在新教育方針指引下,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添教了記賬法、寫信、寫契約、打珠算等課程,並注重了寫字教學,加強了生產勞動教育。這樣一來,群眾對“兒童念書後不會生產”的顧慮消除了,尤其是邊區推廣了綏德分區提出的“學校和勞動、社會、政府、家庭結合”的方針後,深受廣大群眾歡迎,他們異口同聲地稱讚:“兒女念書學靈了,能識字,又能生產”,紛紛送子女入學,從而大大推進了邊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這說明,學校走上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道路,既有利於使學校更多地吸收學齡兒童入學,又改善了學校與社會、勞動人民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