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陝甘寧邊區中小學校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方針的經驗和意義(3 / 3)

第二,可以改造教師的思想,培養他們的優良品德,使之能擔負起為勞動人民教育子女的重任。當時,黨中央提出的口號是“知識分子勞動化”。對教師來說,要使這個口號變成為現實,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是走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道路。因此,在生產勞動中教師不僅有自己的生產任務,而且在和學生共同參加生產勞動時,總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如延安縣召開教師聯席會,討論教學中給學生講授生產知識、養成勞動觀念、與農業生活聯係起來等問題時,決定以教員作榜樣,每人生產細糧5鬥,全縣共10石,以此參加合作社,作為今後的教育基金。子長縣第一完小組織的課餘勞動小組,都是由教師組織、指導活動。事實上,學校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過程,就是教師“勞動化”的過程,其中包括樹立教師的勞動觀念,提高勞動熱情,培養勞動習慣和技能,並以此作為與勞動人民、首先是與工農家長相結合的基礎。這是將教師改造成為勞動階級知識分子的一條途徑。

第三,生產勞動教育對於培養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結合生產勞動對學生進行多方麵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養他們的勞動觀點、愛護財物觀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在學校開展生產勞動之前,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樹立起勞動觀點,特別是家庭生活較富裕的學生,一上學就不願再幹活,舊社會輕視勞動的觀念也影響到他們幼小的心靈。在開展勞動教育中,通過生產實踐、訪問勞動勞雄、評選勞動小英雄和進行“勞動最光榮”等一係列的教育活動,兒童們樹立起了勞動觀點,不論是在學校裏還是放學回家,他們都主動找活幹。在邊區,擁軍優屬是經常開展的一項活動。通過勞動教育,不少學生積極幫助抗屬勞動,為部隊戰士補洗衣服,從中受到了教育。此外,許多中小學校都是師生自己動手建校舍和製作教具,自己布置和綠化校園。結合這些勞動,對青少年進行愛護公共財物的教育,收效尤為顯著。因為他們自己動了手,花費了力氣,就能體會到校舍、校具來之不易,便很自覺地做到相互監督,不損壞公物,而且還能自動組織起來,修繕校具和教具。

(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

當時,邊區正處在戰爭環境之中,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社會能拿出來的教育投資很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從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觀點來看,無疑也是有重大意義的。

第一,學校開展生產勞動,既改善了師生的物質生活,也節省了教學投資。實踐證明,一所學校隻要生產搞得好,師生都可以有自己的收益。有的學校的經費主要靠生產收入來解決;有的用生產得來的成果,改善了師生的生活;學生買課本、紙墨文具和部分生活日用品等的費用,一般都能用勞動收入來解決;有的還用分給個人的錢,縫製了新衣服。從財政角度看,節省了教育投資,也就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第二,學校組織的公益勞動、社會服務和推廣先進行生產技術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大生產運動中,組織學生捕捉害蟲、害鳥,開展技術革新和科學實驗,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這些無一不對農業增產有影響。學校組織的公益勞動和社會服務活動,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第三,推動了教育的普及。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能節省大量的教學經費,少花錢、多辦事。學校發展生產,擴大了學校規模,從而就推動了教育的發展與普及。

上述經驗和意義,雖然是特殊曆史時期的產物,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用現在的眼光來衡量,甚至可以說是簡單、粗淺的。但是,其基本精神和一些具體做法仍有現實意義,尤其是通過生產勞動等實踐性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與意義,是值得我們汲取的。

(原載《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