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陝甘寧邊區中小學校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方針的經驗和意義(1 / 3)

栗洪武

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綜合教育。要通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時事政策教育,輿論宣傳引導,國情教育等理論性的教育,來提高他們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覺悟;還要通過教育與社會生活結合,與工農群眾結合,與生產勞動結合,開展社會調查等實踐性的教育,培養他們的群眾觀念、勞動觀念、紀律觀念以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作風。這兩個方麵,前者與後者的教育方式不同,收到的教育效果也有區別;而且,兩個方麵又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近年來,各中小學大都忽視後者,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本文總結陝甘寧邊區中小學教育中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方針的經驗和意義,從中可以看出,邊區中小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以作借鑒。

一、中小學教育如何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方針

(一)從實際出發,采用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

教學工作是邊區中小學校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務,學校的其他工作都要圍繞著這個中心而開展;同時,又要求學校的生產勞動與社會活動,必須適應農業生產的幾個重要環節,如春耕、夏耘、秋獲、除蟲、救災等。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邊區的實際較複雜:山區與平川經濟發展不同;農業區與半農半牧區經濟條件有異,邊區腹地與接敵區情況也不一樣;即使是同一類型的地區,各縣、各村也有區別;在個體私有製和小農經濟結構的狀況下,每戶農民也有各自不同的經濟情況與不同的文化要求。因此,從實際出發,采用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就成為邊區中小學校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方針的指導思想。

根據這一指導思想,邊區各中小學校從本校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依照農活的忙閑,靈活變更學習製度。有的學校實行全日學習,課餘勞動;有的實行半天勞動,半天學習;有的利用一早和正午時間學習,其餘時間勞動;有的學校采用班級教學,有的采用小組教學,也有采用個別教學的。在一些村莊裏,有的兒童以參加生產勞動為主,否則,家庭生活就發生困難,所以,對這些兒童隻能采取成人教育的某些方式,如組成牧童組、割草組等,實行出工領字、在勞動間隙學習的方法。

在這一點上,淳耀縣國民小學課餘生產與學習結合的經驗,子長縣第二完小自建校舍、自辦農場的經驗,延安市完小根據學生的年齡和體力分為不同的技工小組勞動的經驗,著名的延安楊家灣民辦小學教師陶端予實行“學校、勞動、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經驗,以及各中等學校通過生產勞動既解決師生的生活困難、又培養正確的勞動觀的經驗,在當時都受到了普遍的重視和推廣。

(二)正確地解決教學與生產勞動之間的矛盾

邊區各中小學校是以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為主,兼以實行生產勞動教育的。如何使主與兼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因強調學習而忽視勞動,也不因強調生產而衝擊了教學,這是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方針的一個重要問題,當時,各中小學的一般做法:調整教育計劃,使教學組織和時間與生產勞動相適應。小學生的生產勞動,主要是參加家庭生產。農民家庭大都把兒童當作半勞力,以協助家長進行生產。邊區農村流行的“小孩子不吃十年閑飯”的說法,即是這種情況的反映。為此,教師就要按家庭生產的需要來指導兒童學習和勞動,允許兒童請勞動假,並布置學習任務,讓他們在休息時間練習,回校再檢查作業和幫助他們補習功課。1943年以後,邊區絕大部分小學取消了暑假,改在農忙時放麥假或秋假,每次假期半月或20天。年假仍放40至50天。多數鄉村小學不過星期日,逢集放假半天或1天,遇清明、端陽、中秋等節日也放假;紀念日不放假,而是由教師給學生講述這些紀念日的曆史意義。平時隻要家裏有事,學生請假就準,手續也很簡單。如綏德四十裏鋪完小為了適應當地5天一小集,10天一大集,針對學生要回家幫助大人照看生意攤子的情況,把每周改為10天。規定星期五為小星期,這天上午上課,下午放假,星期十這一天,因為趕大集,半前響就做開生意了,學校隻在早晨上課,早飯後就給學生放假。因而他們的課程表上就出現了星期七、星期八、星期九及星期十。用正規的眼光來看,這種製度或許是怪誕的,但當時當地的老百姓卻是擁護的。半日製小學和巡回小學,則是組織學生在不上課的時間參加家庭勞動。能堅持上整日製的班組或學生,就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各種生產勞動。總之,無論何種學校,實行何種教學製度,都以堅持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為主,隻是使教學適應生產需要,把教學時間與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作了統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