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八院校調整合並的曆史經驗(2 / 3)

3校合並成立的延安大學,從領導力量、師資配備到院係建設、財物使用等方麵都有較大的加強:延大的校長由我黨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老教育家、曆史學家、文字學家吳玉章同誌擔任,副校長趙毅敏同誌也是一位老革命家、老教育家和知名的學校管理專家;師資是把3校中最精幹的教員集中起來,如艾思奇、何思敬、劉披雲、劉澤如等人當時就是很有名的教員或某一方麵的專家;建立新的院係,設“三院二係”,即社會科學院、教育學院、法學院、俄文係和英文係,另附設中學部,原來分散的財物也集中起來使用,發揮了最大的經濟效益。從此,延安大學向著培養與提高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實際工作幹部的綜合性大學邁進,教學內容緊緊地與抗日戰爭和邊區實際結合起來,培養出來的學生既能做政治工作又能做經濟工作,也能搞教育工作和軍事工作。這是邊區第一次“編整簡政”工作在高等院校取得的成效。但是,第一次“編整簡政”,就邊區的全部工作而言,則由於時間短,隻做到了“編”,還未做到切實的“整”。於是,1942年4月10日,邊區政府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作出決議,要求進一步實行“編整簡政”;同時,延安整風運動也全麵展開,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精神逐步深入人心,為延安高等院校調整合並解決了思想認識問題。1943年3月16日,中共西北局根據“精兵簡政”的精神召開常委會議,討論延安高等院校的調整合並問題。會議決定:延安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自然科學學院、民族學院、新文字幹部學校等5院校合並,校名仍為延安大學,校長還是由吳玉章同誌擔任,直屬中央文委領導。內部建製為魯迅藝術學院、自然科學院、社會科學院、民族學院和中學部。學生和教職工由成立初期的800多人增至1600多人。同年9月,院校合並工作暫告結束,擴大了規模的延安大學以新的姿態為抗日戰爭和邊區各項建設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

1944年4月,中共西北局常委會又研究決定,將延安大學與邊區行政學院合並,仍命名為延安大學,由周揚任校長,王子宜任副校長。5月,學校機構調整完畢,下設魯迅藝術學院(包括戲劇、音樂、美術、文學等係)、自然科學院(包括機工、化工、農業三係)和行政學院,改為由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邊區政府專門召開政務會議,就合並後延安大學的行政體製、組織機構、教育方針等問題作了明確規定和具體要求。5月24日,延安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朱德、李鼎銘、周揚等領導同誌在大會上發表了講演。這次延大編整合並,是按照抗戰與邊區建設實際需要進行的,是邊區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後,延大在教育工作中堅持理論聯係實際,按照毛澤東同誌的指示辦學:“要做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黨務等項工作,以便給日寇以最後的打擊。延大是政治、經濟、文化的大學,這三項就是我們延大所要學習的,要學這一套,要做這一套。”為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培養了大批青年幹部。

三、八院校調整合並的基本經驗

從1941年9月至1944年5月,中共中央和西北局先後三次對延安原有八所院校進行調整合並,建立了一所規模較大的綜合性正規大學——延安大學。這是陝甘寧邊區的高等教育史上一個很大的轉變,“為邊區專門教育改革之主要措施”。其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1.延安高等院校初期的數量是由實際需要和生源情況決定的。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次偉大的、艱巨的民族解放戰爭。毛澤東1937年5月在延安召開的黨的蘇區代表會議上作了題為《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的報告,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幹部”。為了準備抗日,必須培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麵的成千上萬的優秀幹部。而紅軍經過長征到達陝北後由原來的30萬人減少至3萬人,缺乏幹部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所以,創辦幹部學校就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擺在全黨麵前。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和她領導的抗日武裝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日益提高,延安便成了人們向往的地方,於是大批愛國青年、文化人和愛國華僑像潮水般地湧來延安。僅1938年5月至8月,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介紹來延安的知識青年就有2288人之多。有一批上海知識青年,曆時13個月,走了一萬多裏路到達延安。他們的豪言壯語是:“割掉皮肉還有筋,打斷骨頭還有心,隻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這是多麼偉大的精神啊!為了把這批青年培養成優秀的黨的幹部,毛澤東指出:“要盡可能地開辦大規模的幹部學校,越大越多越好”。從1937年7月至1941年初,在陝甘寧邊區除將剛恢複的紅軍大學改為抗日軍政大學外,又陸續創辦了陝北公學、邊區黨校、馬列學院、魯迅藝術學院、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幹部學校、軍政學院、新文字幹部學校等10餘所高等院校。這些學校的共同特點是以短期培訓為主,時間一般隻有3個月或半年,最多1年;各學校的課程設置和講授內容立足於實際需要,體現了少而精、學用一致的原則。可見,這一時期學校數量多、學製短、課程內容精煉,完全是為了使來延安的大批知識青年經過短期培訓能夠加入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奪取抗戰勝利的洪流中去,使他們成為抗日戰爭中各方麵急需的幹部人才。無疑,在抗戰初期這種應急措施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