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八院校調整合並的曆史經驗(3 / 3)

2.延安八院校的調整合並是根據政府的財政經濟狀況進行的。1940年到1943年初是邊區財政經濟最困難的時期。為了擺脫這一困難局麵,黨中央和邊區政府一方麵做出開展經濟建設的決定,動員邊區120萬人民發展生產,要求機關、學校的幹部和師生爭取自給;另一方麵實行有效的“精兵簡政”,縮減非生產人員。當時,邊區的學校數量多,人員也多,對政府財政的壓力比較大。如1939年財政支出教育費659064元(法幣),居當年邊區政府各項財政支出中的第三位。經過1941年、1943年和1944年三次大的調整合並,將原8所院校合並為1所學校,無疑是對邊區財政困難的一個緩減。

3.延安八院校調整合並是為了集中和充分利用人力、財力、物力,培養更多的人才。從整體上講,延安的高等院校經過1941年至1944年的三次調整合並,校數雖減少了,而延安大學的規模卻擴大了。如延大初成立時,師生員工僅有800多人;1944年增至2100餘人,其中學員1302人。而且,合並後的延大擴大了教學規模,建立健全了各種行政、教學組織機構,製定了完備的教育方針和教學製度,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科研、生產和其他社會活動。同時,延大合並後原學院的名稱和培養目標基本沒有變,但通過校、院、係三級管理,大大提高了辦學效益。例如,魯迅藝術學院自1938年至1945年11月,開辦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係,培養學生685人;自然科學院在延安5年時間,培養生物、地礦、物理、化工、機械、農業等專業學生500多人,行政學院從1940年7月至1945年11月共畢業學生三屆半,培養財經、行政、司法、教育等專業學生1400人左右;另外各院係還開辦了各種短訓班,培訓人數大都超過了正規畢業班的人數。

總起來看,延安八院校調整合並是一個積極的、有效的舉措,它既緩減了政府財政經濟的困難,又發揮了學校辦學的規模效益,達到了“少花錢,多辦事,培養更多的人才”的目的。

(原載《教育史研究》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