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革命根據地辦學的做法和經驗,當前農村興辦冬學,也要在組織領導、教學計劃、教員、教材和經費等方麵統籌安排。尤其是縣、鄉政府要抓這項工作,建立專門的領導機構,組織教育、科技、醫務等社會力量,齊心協力,重新掀起農村冬學運動;而且在教學內容上,要從農民生活和生產需要出發,以科學技術與生產技能為主,兼學政治,學文化,開展娛樂活動。這種季節性、突擊性的冬學,與平時不間斷的教育工作相互配合,將確保農村社會教育持續、穩步地向前發展。
(三)繼續貫徹“民辦公助”的辦學方針
“民辦公助”方針是革命根據地在農村辦學上的又一新創造。它的基本內容是“把大多數的甚至全部的小學交給地方群眾自己辦,政府則在物質上予以補助,在方針上加以指導”。這是走群眾路線,發動群眾的力量,根據群眾自己的意願來辦群眾自己的學校。如學校形式、教學內容由群眾自己規定,學校行政由群眾自己管理,經費和教員也由群眾自籌、自聘。但是,“民辦”不能與“公助”分離,不是任其自流,恰恰相反,更要加強組織領導,政府要經常督促、檢驗、幫助,隨時解決群眾的困難,糾正出現的偏差。如通過教育方針政策給予指導,在教員培訓、教材編印和教育經費等方麵也給予必要的支持等。當然,“公助”並非“官辦”,不能包辦代替。
當前,在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還較落後的中國農村,仍要繼續貫徹“民辦公助”的辦學方針。小學可以民辦,職業技術教育和掃盲教育也能民辦。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能充分調動群眾與政府兩方麵辦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一些實際困難如經費、師資、校舍、生源等得到妥善解決。第二,適應性與實用性強。民辦學校一般都是根據當地實際建立的,能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群眾的需要,並為其服務。第三,靈活多樣,變換專業快。民辦學校特別是職業技術學校,辦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都是由群眾自己決定,學校行政也由群眾自己管理,而且這類學校一般都規模較小,所以“船小好調頭”,學校可根據當地生活和生產實際,即時調整專業方向,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等。
自1985年中央作出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責任給地方後,調動了各級政府和群眾辦學的積極性,集資辦學、個人捐物助學的好人好事不斷湧現,也製定了如征收教育附加稅等政策法規。很明顯,這對農村教育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促進。但在一些邊遠地區的偏僻鄉村,傳統的等、靠、要的思想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群眾辦學不怎麼積極。對此,首要的是在教育自身改革上下功夫,解決農村教育的適應性和實用性問題。也就是根據群眾需要與自願的原則,辦農民自己的學校,教農民生活和生產實用的內容,使教育在促進農村經濟及社會發展中見效益。這樣,學校對群眾才會有吸引力,群眾的一些消極思想認識也就容易解決,群眾辦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一旦群眾行動起來,政府就要趁熱打鐵,在政策、師資、經費等方麵給予熱情地指導與幫助,使“民辦公助”方針落到實處。
總之,開展農村教育,是一項十分艱巨複雜的係統工程,它需要從教育製度、教育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辦學形式等多方麵統籌規劃,綜合改革;還要處理好教育內部與外部的關係,尤其是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民群眾辦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在中國這個大國、窮國發展農村教育的客觀要求。
(原載《教育科研通訊》199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