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恰當地安排課程
邊區高等學校的課程設置,既結合抗戰的實際需要,又顧及基礎理論的學習。如抗大的課程安排,有政治經濟學、哲學、中國革命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工作、民眾運動等基本理論課,又有射擊學、地形學、遊擊戰術、防空、防毒等科目。陝北公學培養的是行政、民運和文教工作幹部,其學習的課目有: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運動史、世界革命運動史、哲學、科學社會主義、戰區政治工作等。
3.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在陝甘寧邊區開展的大生產運動中,各高等學校從建校一開始,就以師生的勞動來創造學習和生活的條件。他們不僅挖窯洞,開荒種地,喂豬養羊,紡線織布,燒木炭,還辦了一些農場和工廠。廣大師生通過一邊學習,一邊生產,不僅學到了革命理論和抗日救國的辦法,而且學到了生產技術,改善了生活,提高了思想覺悟,培養了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感情。
(三)少而精
邊區高等學校處在戰爭環境中,學習時間短,教學設備差,教育經費少。所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要使學員懂得一些馬列主義的基本道理,掌握對敵鬥爭的武器,學到實際工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必須在教學上堅持少而精的原則。
為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在學習目的上,強調做什麼學什麼,急用的先學,不急用的後學;在學習內容上,重點學習理論與實際聯係的結晶,而不是無選擇地什麼都學;在學習方法上采用“堆棧”式,不采用“百貨商店”式。
(四)師生平等、教學相長
在抗日救國和建設新中國的共同目標下,邊區高等學校的師生關係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在學員看來,教職員都是青年學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應該信任與尊敬;在教員看來,青年學生是中國命運的寄托者,是革命的先鋒戰士,是新中國的創造者,對他們多一份教育,就是為建設新中國多添一份力量。所以,師生在生活上打成一片,互相關心;在教學上發揚民主,教學相長,共同提高。教員刻苦學習,表現出“先當學生,後當先生”的精神。他們經常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思想、經驗、情緒、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三、從戰爭實際出發,注重民主與效益管理
邊區高等教育實行的是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門與其他部門分塊管理的辦學體製。1938年黨中央成立了中央幹部教育部,統一製定各幹部學校的教育方針、教育計劃與教學方法,適當地調整各學校的教員、教材、課程,有計劃地招收新生。各學校內部實行校長負責製。校長或校務委員會設若幹辦事機構,負責領導學校的各項工作。所設的辦事機構有:教務處、生活指導委員會(後來叫政治部)、總務處、校務處、黨委(黨組或黨總支)等。
為了適應戰爭環境,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邊區高等學校的組織機構與編製一般都小而精,尤其是工作人員以“提高黨性,增加知識,力求進步,反對落後”為自我修養的準繩,所以各學校的組織機構辦事效率高,群眾威信好。這是因為,陝甘寧邊區高等學校管理方式,突出了民主與效益管理兩大特色。
(一)實行民主管理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學校生活民主化是邊區高等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培養學員民主意識和民主習慣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
1.教學民主、思想活躍
邊區高等學校普遍實行教員有講學、研究問題的自由,學員也有學習、研究問題的自由;不同的學術觀點可以互相爭論,互相批評;教學中提倡自由辯論,質疑問難,並允許學員對教員的講授提出批評意見。
2.思想上反對一切教條,反對武斷和愚昧
對於不同的思想觀點,堅持經過自由爭論,達到闡明真理,統一認識;極力避免用行政命令手段解決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即使個別學生中出現了對集體生活有妨害的缺點與錯誤,學校也是采用說服教育、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使之認識錯誤,自行改正。
3.領導作風民主
邊區高等學校的各級領導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出現,以身作則,埋頭實幹,傾聽各方麵的意見,實行民主辦學。校長和其他行政領導與教員、公務員、學員,生活上完全一樣,吃小米,住窯洞,穿補丁衣服,每月一元左右的津貼。在工作上他們比大家更辛苦,早起晚睡;生產勞動中他們是群眾的標兵和表率;軍事、學習和文體活動中,他們是積極分子和模範。他們沒有“架子”,沒有“特權”,也沒有高人一等的思想,遇事善於同群眾商量,聽取群眾意見,集中群眾智慧。在學員眼中,他們不像是領導,而像是慈母。
邊區高等學校的這種民主生活,大大地激發了全體師生員工的創造力,造成了一種既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把學校變成了溫暖、團結的大家庭。毛澤東同誌為抗大題寫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準確地概括了各學校這種團結進步、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氣象。“大批能幹人才的創造,也隻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
4.民主管理的具體做法
(1)提倡全體教職工和學員參加學校管理。校務委員會、總務委員會都有師生員工代表,對學校的大政方針進行討論、製定;學校還大量吸收學生幹部參加學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學中的問題,均采用大家商量和參與的辦法解決。
(2)發揮學生組織的作用。各校部有學生自己的組織,如學生會、青救會、同學會以及隊、分隊、班等。學校尊重學生組織的獨立性,經常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呼聲,吸收學生幹部參加學校各種行政會議,對學生組織的活動予以保障。
(二)重視效益管理
邊區高等學校的教育目標是在特殊情況下培養革命幹部。為此,在管理活動中特別重視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總結邊區高等學校重視效益管理的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建立健全教學組織,實施有效的管理
邊區高等學校主要的教學組織是教務處、隊、班。學校裏,教學是壓倒一切的任務,各學校都有這樣的口號:“學習第一”,“一切為了學習”。為了適應戰爭環境,學校實行軍事化管理,學員編為隊、分隊、班。隊既是教育單位,又是相對獨立的生活單位。每隊約有學員100到120人,由隊長、副隊長、指導員、政治助理員和隊學生分會主任等組成領導小組,負責全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