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陝甘寧邊區高等學校的辦學經驗及其意義(1 / 3)

栗洪武 霍湧泉

陝甘寧邊區的高等學校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創辦的革命根據地高等教育。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它為我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養出了大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教育等方麵的人才,為完成新民主義革命的任務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準備了數以萬計的領導骨幹。陝甘寧邊區高等學校的許多辦學經驗,對於當前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根據非常時期的形勢和任務,舉辦有特色的高等學校教育

陝甘寧革命根據地建立之後,先後創辦了陝甘寧紅軍軍政學校和陝北特委黨校等高等學校。特別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又相繼創建了中共中央黨校、西北抗日紅軍大學等。這些高等學校成為名副其實的培養革命幹部和領導骨幹的搖籃。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以後,我們黨迫切需要大批幹部,尤其是大批知識分子幹部,以便組成強大的抗日力量。同時,有大批愛國青年來到延安,參加革命。在這種形勢下,黨中央一麵積極擴大原有學校,一麵又創辦了陝北公學、安吳青訓班,接收廣大知識青年,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指導下,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軍事、組織上的專門教育。之後,又相繼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馬列學院、自然科學院、中國女子大學等高等學校。1939年7月,為了鞏固和擴大敵後抗日根據地,又組建了華北聯合大學,並與抗大組成1700人的隊伍,去敵後辦學。不久,為了適應邊區建設的需要又開辦了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八路軍軍政學院、八路軍醫科大學、民族學院、軍事學院和延安大學等。在短短的兩三年中,陝甘寧邊區已擁有十多所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學、藝術、教育、黨務、民運等專業的專門學院與一個較完整的高等學校教育體係,並形成了適應那一時期的形勢和任務的辦學思想,其基本點是方向明確、目標集中。

這一時期,陝甘寧邊區高等學校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一)以短期訓練班為主

培訓時間一般隻有三個月或半年,最多一年就結業分配工作。各學校的課程設置和講授內容立足於實際需要,體現了少而精、學用一致的原則。課程有中國問題、馬列主義理論等,但主要是抗戰急需的實用技能課,如抗戰中的政治工作、抗戰中的民眾運動、抗戰的遊擊戰術、射擊、防空等。學員學了這些課程後,在實際工作中立即就能用得上。對此,毛澤東同誌和校領導曾再三強調,這些科目是針對目前需要的,已是把理論具體地配合於實踐的結晶。

(二)實行抗戰急需的新製度

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洛川會議通過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規定:抗日的教育政策是“改變教育的舊製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製度、新課程。”毛澤東同誌在《論新階段》的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必須改訂學製,廢除不急需與不必要的課程,改變管理製度,以教授戰爭所必需之課程及發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原則,盡快培養大批抗日幹部。所以,當時邊區高等學校從教育政策、學製到課程設置,都突出了抗日救國的思想與為戰爭服務的思想。

(三)注重實踐鍛煉和鍛煉以後的再提高

比如,魯迅藝術學院實行“三三製”教學計劃,即學員入學後首先學習三個月,然後到前方實習三個月,再回校學習三個月才畢業。當學員在實習中發現自己學習的不足而反映到校方後,學校就立即改革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緊密配合抗戰需要進行教學改革,是邊區高等學校的共同特點。

從1940年下半年開始,邊區高等學校教育出現了“正規化”傾向,不少學校試圖延長學製,在教學內容中發生了與實際脫離,所學與所用脫節的偏差。

為了解決“正規化”過程中出現的偏差,1941年12月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延安幹部學校的決定》,指出:“目前延安幹部學校的基本缺點,在於理論與實際、所學與所用的脫節,存在著主觀主義與教條主義的嚴重毛病。”同時,還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風等方麵提出了一係列改革高等學校教育的具體措施。

其時,黨中央又對邊區直屬的高等學校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整,先後將魯迅藝術學院、自然科學院、民族學院、行政學院等並入延安大學,使陝甘寧邊區的高等教育機構和教育製度更加符合抗戰需要與邊區實際,進一步提高了辦學效益。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邊區的一些學校遷往東北和華北等地。在陝甘寧邊區繼續舉辦的高等學校僅有延安大學、西北黨校和西北醫藥專門學校。延安大學根據邊區教育廳頒布的《戰時教育方案》精神,製訂了《延安大學戰時幹部教育實施方案》,並確定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服務於邊區,培養有為人民服務熱忱與能力的革命幹部為該校教育方針。

1948年,為迎接大西北和全國解放,延安大學建立了新的學製,擴大係、室,增設短訓班,並在洛川創辦了分校。西北黨校也擴大招生,在韓城創辦了分校。此外,還創辦了一批新的高等幹部學校。這種適應革命形勢需要的辦學思想,是陝甘寧邊區高等學校教育的突出特色之一。

二、適應特殊環境需要,采用獨特的教學原則

(一)因人施教

抗日戰爭時期,大批的青年學生和有識之士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因而邊區各高等學校的教育對象特別複雜。他們在覺悟程度、鬥爭經驗、工作能力、生活習慣、理想信念等方麵存在著很大差別。因此,各學校對已參加革命的工農幹部,教學內容偏重於識字、看書、作文,著重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知識程度,使他們能掌握一些經常用得上的基本工具;對高級幹部則偏重於理論的提高和經驗的總結;對剛進入根據地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則偏重於政治思想教育,以轉變他們的思想意識,提高政治覺悟。這樣,使各種教育對象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二)密切聯係實際

邊區各高等學校在教學活動中認真貫徹這一原則,創造了許多好的工作經驗和方法。例如,抗大特別強調原則的具體化和中國化,把理論的普遍性與具體的靈活性溶化於實際之中;陝北公學為著理論與實際的一致,把校內的教學與校外的實踐聯係起來,把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聯係起來。根據各學校的經驗,為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主要解決三個方麵的問題。

1.製定精細的科學的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不僅要適合學員的實際情況,還要適應戰爭的發展需要;要考慮軍事、政治、文化等各門課程的內容聯係,還要在時間上安排適當比例;既要具體細致,又不妨礙機動靈活。同時,為了保證教學計劃的實施,要使全體師生都了解它的內容和重要性,以提高他們執行計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