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外會考效果與問題的比較
中外會考的實踐都證明,實行會考,一是有利於教育、教學麵向全體學生,全麵執行教學計劃,全麵提高教育質量,全麵考核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實際操作能力;二是有利於調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克服偏科現象;三是有利於學校改進教學工作;尤其是改進勞技課和實驗課的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高中畢業生的素質;四是有利於建立健全科學、全麵的中學督導、評估製度;五是有利於嚴格組織考試,提高了考試的可信度,確立了考試的權威性,總的來說,會考的效果是良好的,是利大於弊的。我國會考實行10多年的實踐也證明,這一製度對穩定我國中學教育、教學秩序的大局和提高教育質量,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是有功勞的,在給高中教育、教學以正確導向方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存在的問題也帶有普遍性,一是師生普遍感到負擔較重。特別是我國的會考,高中三年,每年都有;到了高三,既有會考,又有高考,更是疲於奔命。二是易使教學圍繞考試轉,搞得不好,則會限製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發展,對教材、教法的改革不利。三是中外均感到會考考務工作量大,尤其是英國還有校內的“課程作業”評定,更是加重了教師的負擔,亟須引進現代教學技術測量手段,以改進繁重的考務工作。
五、啟示與建議
通過上述對中外普通中學會考製度的異同、優劣、利弊的橫向比較,對我們有如下啟發。
(一)會考製度本身尚需進一步完善
我國的會考製度起步雖晚,但起點較高,發展較快,改進提高的餘地還是很大的。作為會考製度這一新生事物本身尚需完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它或使其地位不明朗。應該看到,會考製度的改革,僅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部分,還需要與中學辦學模式、學製、課程管理體製以及高校招生考試製度的改革等配套進行。比如,我國的會考目前僅局限在普通高中的範圍內,與其並行存在的中等職業學校、中等技術學校、職業高中等教育性質的學校還要不要像法國那樣,分類會考?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情,學生的思想品德、身體素質如何具體檢測,都需要加以考慮。筆者以為,為使學校與教師少受高考升學的壓力,集中力量抓好學生的德智體全麵發展,搞好素質教育,可使高考與會考之間有一段距離。一種想法是,可以將會考全部在高二年級結束,相應地高中各門必修課程也應在壓縮內容、降低難度、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於高二年級修完;高三一年時間用於升學輔導和職業培訓(具體側重哪一方麵,可結合學校當地的特點、學生會考成績,由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麵協商,最終由學生決定)。另一種想法是,高中畢業隻進行會考,時間放在每年秋季,會考結束後,學生即可畢業離校,脫離原學校。半年以後高校招生統考,時間放在每年春季。願意參加高考的學生可就近在本地區招生辦報名應考,學校則不組織統一的複習;複習功課的內容與形式,則由學生和家長自行決定,使高考升學率與學生原學校、教師徹底脫鉤,從而為學校開展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促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換,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當然這種調整,尚需進一步實驗和論證,爾後再大麵積推開。
(二)增強會考的功能,建立中等教育業士學位證書製度
和國外會考的功能相比,我國會考的功能單一是顯而易見的。設想如果增加會考的功能,使它既是畢業資格的證明,又是升學的參考,也是就業的依據,想必定會提高會考的地位的。筆者認為,要使會考具有上述功能,則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中等教育業士學位證書製度。也就是說,通過全國統一標準的省管會考,對各類高中(含中專、中技、職業高中等)階段各門必修課程全部達到合格標準(這個標準可以是我國目前的C級或C級以上,或英國式的E級以上),思想品德和身體狀況均良好的學生,發給全國統一通行的各類業士學位證書;對未達到合格水平的學生,則給其一年補習、補考時間。凡拿到業士學位證書的各類高中畢業的學生,均可在當地區域範圍內申請參加高等院校的入學考試(這個考試可以是全國統一的,也可是各個大學、尤其是師範院校自行組織、自主選擇的,以利於我國高等師範教育的發展),或申請參加各地區人才市場對中等專業人才的公開招聘考試。
為使會考、高考、各類人才考試、招聘製度化、法製化,建議借鑒國外經驗,成立國家和地方的考試局,使各省市的考試中心由目前的服務性事業單位,升格為國家考試行政管理部門;統一各類考試管理,促使目前各行業、各單位自行組織的各類內部考試、內部招聘能歸口管理,克服“考出多門、各自為政、流弊叢生”的現象,從而使各類考試和人才招聘更能體現出公平性、公開性、客觀性和合理性原則,以充分淨化目前的招生考試和人才招聘的社會環境。
(三)會考總標準應全國統一,確立我國普通高中以及中專、中技、職業高中合格畢業生應具有的基本素質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科學、全麵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以推動學校的教育改革工作,促進學生素質全麵和諧的發展。比如我國各省的會考目前僅以高中的必修課成績作為評價學校質量的做法,是否全麵合適?會不會進一步誤導學校去片麵抓智育,抓教學質量的提高而忽視德智體全麵發展呢?筆者以為,為防止上述現象的發生,從體係上,應該建立起從德、智、體幾方麵綜合評價學校教育質量和學生成才質量的評價標準;從方法上應改變上級主管部門和考試機構對學校進行的單一、單項評價的方法,而代之以學校自我評價、家長與社會的客觀評價及教育行政部門(包括各類考試機構)通過視導、會考對學校進行綜合評價等多種途徑,以鑒定學校的優缺點,督促學校改進工作,同時提高教師全麵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激勵學生在身心全麵和諧發展方麵不斷進步。
(四)考試的形式與題型應注意多樣化
隨著知識經濟的臨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客觀形勢對祖國未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實施素質教育,要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適應形勢的發展和中央的要求,會考命題亦應逐步朝著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發展,不提倡死記硬背而注重對知識的綜合掌握和運用。這樣就須在考試的形式與題型方麵做出改進,使試卷題型多樣化,既能考查學生對本門學科知識掌握的廣度,又能檢測學生對本門學科知識理解的深度,即檢測學生理論聯係實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從而給不同程度的考生發揮各自水平留下充分餘地。同時注意將試卷的水平與考試成績的等級相結合,可考慮將我國目前會考的A、B、C、D四個等級適當擴大為英國式的A、B、C、D、E、F、G七個等級,即A(90-100)B(80-89)C(70-79)D(60-69)E(50-59)F(30-59)G(30分以下),以E級以上為合格線,進而提高考試的區分能力。在實踐能力的考試和考查中,還可考慮吸收國外的某些考試方法,如把解答問題與論文寫作結合起來,把口頭論述與公開考試結合起來,把實驗操作(如打字測試、計算機運用、戲劇或音樂表演、公開講演、答辯等)和作品展示(如發表的論文、文章、藝術作品或現場的表演等)結合起來,以便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實際能力做出更為直接的評價。
這樣,相信我國的會考製度會進一步對中學的教育、教學繼續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引導整個中等教育朝著必須注重培養創新精神、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的方向前進,從而推動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
(原載《中國高中會考十年》,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婦女教育史專題研究革命根據地教育史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