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試論中美“撥地興學”的特征及其現代啟示(3 / 3)

中美教育史上“撥地興學”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的發展,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教育的發展,顯然具有明顯的啟迪與借鑒的價值。

首先,在我國農村貧困地區,建立永久性學田基地,實施以農補教,撥地興學,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地區教育經費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0%;全國2億多在校學生中有80%也在農村。但農村教育,尤其是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村教育一直比較落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地區一般教育經費緊缺,辦學條件較差,教師待遇偏低且無法保障正常開支;而相對滯後的經濟發展、捉襟見肘的地方財政收入又使地方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錢來解決這些矛盾。但中西部地區的土地資源卻相對比較豐厚,許多荒山、荒坡、荒灘、撂荒地、戈壁灘尚待開發利用。如果能繼承我國古代優良傳統,借鑒國外成功經驗,走以農補教、撥地興學的路子,給學校送“下蛋的金雞”,即根據學校的班額、生源及當地自然地理狀況,確定永久性學田規模,讓學校以土地之收益補教育經費之不足,則不失為一條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農村教育經費的有效途徑。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像當年美國人那樣,各級政府以教育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確和保障,對學校的學田基地及時核發土地使用證和林權證等證件,依法保障其不受侵害,維護其合法權益和合理所得。

其次,通過多種形式,發展、經營學田,可以不斷擴大學田教育基金的積累。借鑒古今中外“撥地興學”的經驗,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建立學田基地,也麵臨著新的矛盾:由於農村土地承包到戶,“四荒”拍賣到人,且30年、50年不變,如何解決學田基地與農業用地的矛盾?在這裏,各級政府因地製宜,發揮職能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比如可本著離校近、質量好、便管理的原則,通過劃撥、轉讓、承包、拍賣、租賃等多種途徑,解決學校學田基地。同時,借鑒我國古代墾荒造田的做法,一些荒山、荒坡、荒灘也可由學校承租開發。

學田基地的開發和經營,亦應從各地的實際出發,本著有利於培育人才、有利於擴大學校經費積累、有利於學校教學和科研的原則進行。在這方麵,有些貧困山區學校實施“一園一場工程”的做法值得推廣。即中心小學以上學校必須建成“一園”(果園、桑園、茶園、農作物良種試驗園等)和“一場”(養豬場、養雞場、選礦場、各類小工場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按不同層次又提出相應的規模、質量、效益要求,努力把好規劃關、質量關、管理關,促使學田發揮出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辦好農村學校積累資金。

再次,建立學田基地,有助於轉變農村教育觀念;學校建立示範田、示範林,可以直接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人才。我國當前貧困地區的農村教育,除了教育經費短缺這些明顯的問題外,更主要的問題還在於,不少農村學校的辦學思想還沒有從根本上由單純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轉變到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在這方麵,美國人當年解放思想,劃撥土地,資助興辦農工學院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據筆者在我國西北貧困地區農村的調查發現,相當多的農村學校重視的不是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實用人才,而是緊盯著極少數能給當地爭“升學率”的尖子學生;培養的不是熱愛農村、紮根農村、有轉變家鄉貧困麵貌的有誌青年,而是一心脫離農村、跳出“農門”的人。這就使相當多的農民對教育產生了感情上的隔膜,從而導致群眾對學校教育的冷落和不少無望升學的學生的厭學與棄學現象的產生。而建立學田基地,可以讓學生通過與農、林、牧、副、漁有關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實踐,把農業新工藝、新技術、新的經營管理方法學到手,並通過辦示範田、示範林、實驗場等形式推廣到農民群眾中去。同時也可以像美國農工學院那樣,師生利用假日開辦各種科技講座,提供各類信息服務,以幫助農民提高科學種田的實踐經驗,使傳統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轉化。同時,通過這些實踐,逐步培養大批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類初、中級專門人才。

第四,建立學田基地,可以為農村學校提供實驗、實習基地;有利於加強教學與實際的聯係。長期以來,我國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城市中小學基本上一致,致使學生對科學種田、科學養殖、農產品的綜合加工利用等知識所知甚少,對現代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所以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升學失敗回鄉之後,依舊按老一輩祖傳下來的模式盲目種植,粗放生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學校沒有或很少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專門開設的課程,更沒有實習、實驗的基地。即使有一些理論聯係實際的知識,也是以“黑板上開機器、教室裏種莊稼”這種脫離實際的方式學習的。這和美國19世紀以前彌漫於一般學校中的經院學風又何其相似。而農村學田基地的建立,就可以為學校提供必要的實驗、實習基地,開一代新學風,使知識教學與實際的聯係有了結合點。有些課程就可以帶領學生在學田基地上一邊操作,一邊學習。這對於改革當前農村學校死記硬背無用知識的現狀,擺脫“書本農業”和“文字工業”的窘境,提供了用武之地。

第五,建立學田基地,有助於師生參加學田勞動和科研,培養勞動觀念和習慣,增長農、林、牧、副、漁等科技知識。我國古代的學田製度受“學而優則仕”等封建思想的影響,不組織師生參加學田勞動,致使學田的功能單一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級學校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勞動教育有所加強。但不少學校麵臨上勞動技術課一無場地、二無直觀教材的困難。建立學田基地,則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通過組織師生參加學田基地勞動,培養他們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達到育人的目的;通過組織學生在學田上勞動技術課,參加科學實驗活動,使他們學到一定的農林牧副漁方麵的生產知識和技能,掌握一至兩項實用技術,成為有“一技之長”的有用之才,從而真正實現勞動技術教育的目的,培養全麵發展的一代新人。

(原載《陝西師大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