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試論中美“撥地興學”的特征及其現代啟示(2 / 3)

美國曆史短暫且正因為其短,則少有封建的傳統和曆史的包袱而勇於創新,能夠不受阻礙地尋求最好的和最快的方法,力求在政治藝術、工業和商業中生出最好的結果,而不會過度慮及原有的方式和程序。這種嶄新的富有朝氣的精神使美國在發展民族近代教育中,同樣采取了以農補教、撥地興學這種送“下蛋金雞”的做法,但卻具有與我國古代“撥地興學”不同的特征。

其一是注重立法,使“撥地興學”具有法律依據。美國的“撥地興學”發生在獨立戰爭後不久。當時,新成立的聯邦政府一反大英帝國的殖民政策,鼓勵人們西向開疆。大批獨立戰爭時期的戰士和誌在四方的事業家及海外來美的移民,無不紛紛向西墾殖和經營。政府便製定土地法作為鼓勵拓邊的手段,一麵規劃新州,一麵以低廉的價格出售土地,遂於1785年正式頒布了著名的《土地法令》。這一法令明確了有關土地測量與出售的規定和方針,將要測量的土地自賓夕法尼亞南部邊界線的西部極點向北劃出一條基本線,將基本線的西部土地劃分成區,每區有36段,每段包含1平方英裏即640英畝的麵積。4段由聯邦政府支配,1段辦理公共教育。就是說這塊土地可以出租或售賣,將租金或售價作為辦理學校的經費。1820年,俄亥俄建州,然後其他新州相繼建立,都以此製而行。很明顯,這種政策和土地法的主要目的在於鼓勵人們西向拓邊,建設新州;但相應地,撥地興學也提供了美國地方教育迅速成長的客觀條件。

《土地法》公布後,阿帕拉契山以西眾多新州各類學校共獲得約14500萬英畝土地,約合226526平方英裏,若按當時每畝土地1.25元計算,共約為18125萬元。由於西部各新州多善為利用,兼因以後地價升值,教育史家估計這些撥助票麵價值約高達50億美元之巨。這宗巨大的撥助形成了美國西部教育資源的永恒基礎,頗有助於各新州教育建設的成功。

其二,劃撥土地,建立農工學院;具體示範,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美國“撥地興學”,不以培養達官顯貴為目的,十分注意為本國的經濟發展服務,培養國家經濟發展急需的人才。這一點,突出表現在《毛利法案》的通過和農工學院的勃興。1859年,國會參議員毛利提出贈地學院的提案,要求聯邦政府根據各州在國會議員的多寡,每名撥予2萬英畝的土地,由州設置傳授農工業科目的學院。毛利特別強調這是為農民興辦教育。經過辯論,毛利議案獲得多數議員的支持,但卻因南北戰爭的爆發而擱淺。毛利議案成為法案,並經林肯總統批準成為法律,已是1862年7月的事情。新提案的內容基本上和1859年的內容一樣,隻是把聯邦政府按各州在國會的議員名額所撥土地由2萬英畝增為3萬英畝。提案要求各州將贈地獲得的收入,捐贈、補助或支持學院一所。而這所學院須以主要力量教授農工業科目,同時並不拋棄科學的和古典的科目;另外還須傳授軍事課,由學生選修,以增強國家禦敵的力量。法案通過後,聯邦共撥地多達1.6萬平方英裏之多,這是繼1785年的土地法之後,又一次大規模“撥地興學”的盛舉。它有力地推動了美國州立大學特別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農工學院的建立。許多州立大學因地得福,不斷壯大,成為美國赫赫有名的學府。如大名鼎鼎的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等,早年就是因獲大批撥地資助脫穎而出的。

為了使獲得贈地補助的農工學院更好地發揮為美國經濟發展,特別是為農業經濟發展服務的重大作用,在美國人民中傳播並鼓勵應用有關農業和家政的各科有用的實際知識,1914年聯邦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了《史密斯一列弗法》,規定凡根據1862年7月的《毛利法案》和國會1890年8月通過的法律,各州接受或以後將接受贈地而建立的學院,應與聯邦農業部合作,共同開展推廣農業知識和技術的工作。

其三,鼓勵師生參與贈予土地上的勞動,培養勞動技能和動手能力。美國撥地興學的目的十分明確,即針對發展農業和工業的急需,造就文化技術水平較高的專業人才,因而在學校的課程設置方麵,著重麵對現實和聯係實際,力主開設農業、工業等專業科目。同時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鼓勵師生參與贈予土地上的勞動,尤其鼓勵學生於寒暑假從事農業生產和科技宣傳。學校除設置正規班次,還適應農民需要而於寒暑假舉辦各類農業科技講習班,由學校師生予以宣講和輔導。另外對不準備從學院畢業的學生也作出安排,幫助他們增長實用知識技能,以有利於發展生產事業。適應培養學生勞動技能和動手能力的需要,許多學校還開設了農業、工業以及富有實際效用的家政等三項專業,以扭轉以往的教育單純鑽研理論而鄙視生產的弊端。從這些新型學校畢業的學生在促進美國農工生產事業,尤其是當地的經濟發展上,博得了廣泛的讚譽。

總之,美國“撥地興學”的成績是十分顯著且多方麵的。該國教育史學家卡布萊在《美國公共教育》中評價道:“聯邦政府給予教育的多種補助中,似乎沒有別的補助像撥地興建農工學校,和以後撥款舉辦這類教育,獲得更豐碩的成果了。”然而由於階級的局限,美國撥地興學也存在明顯的弊端。一是由於聯邦政府是按各州國會議員名額的多寡而撥地的,這就形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地域差別。例如東部富庶的紐約州有國會議員33名,獲撥地99萬英畝;而西部貧瘠的堪薩斯州隻有國會議員3人,僅獲撥地9萬英畝,相差10倍之多。這使得經濟薄弱的貧州愈貧困,致使一些學校缺乏必要的教學設施。二是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本質使有的州忽略人才培養而以廉價售地、賺錢營利為目的,以售款從事不正當投資,從而使學校發展失去充裕的經濟基礎。三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農工學院受傳統觀念的阻抑而前進緩慢,不少學校仍陷入經院學風而不重視實用知識的學習。這種情況一直到19世紀末各州為推廣先進的農耕技術,推行農業機械化時,形勢才大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