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機構的設立,以及對職業方向性很強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逐漸認可,給繼續教育的其他領域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比如對繼續教育的師資培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正式提出,繼續教育學院的教師和其他學院的教授,包括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有關課程教師,他們均必須接受“以能力為基礎”(Competence——based)的課程的培訓。相應地,繼續教育師資培訓的任務除了主要由英國的大學承擔外,城市和行會(City and Guilts)以及皇家藝術協會(Royal Society of Arts)也有這方麵的職責,這些部門也開始設立了一些以能力為基礎的新課程。
1994年5月,英國政府又頒布了第五個白皮書“競爭——幫助商業獲勝”(Competitiveness;Helping Business to Win)。這一政策性文件對繼續教育的撥款方式又提出了新的改革,即開始實行一種培訓“信用卡”製度。規定所有年滿16或17歲接受完義務教育以後的學生,需要從自己選擇的培訓組織中領一個“信用卡”,以繳付他們所需要的培訓費。如果這個提議被全麵采納實施,那麼花在教育和培訓上的公共積金將有一個根本的變化,而且也將進一步改變學院資金的來源。這一白皮書中的另一個內容涉及了國家教育和培訓目標問題。其進一步提出,要確保4/5的青年人在1997年要達到國家職業資格的第二級水平;到2000年,50%達到第三級水平,相當於普通教育證書的高級水平。
英國政府有關繼續教育政策的不斷推出,集中反映了這一國家對中學後教育的高度重視,也體現出了國家對青年一代應該具備什麼樣素質的關心。
經過10多年的持續努力,英國的職業資格證書製度已經逐步確立,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英國各屆政府推出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製度和普通職業資格證書製度政策的實施,基本上確保了英國勞動力市場的規範化,也保證了在經濟發展中就業人員所需要的職業技能與基礎理論的協調發展。
世界許多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勞動者的職業素質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最活躍因素,勞動者職業素質標準的高低則又直接決定了勞動者的工作能力。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的規範化發展已經對勞動者的職業素質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國目前在勞動者素質標準的製定方麵還十分缺乏,繼續教育的培訓工作重點仍然停留在文憑學曆層次上。這一問題如果不盡快通過職業資格證書作製度加以規範和引導,那麼,我國的繼續教育工作以及成人教育工作不僅沒有自己的發展出路,而且勢必將成為加重我國教育改革深化與發展特別是勞動就業難這一社會負擔。
(原載《經濟改革》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