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平
世界各國為提高就業勞動者的素質,以前主要是通過學曆教育製度來引導和規範國民的就業行為,而在進入50年代以後則在學曆製度的基礎上又采取職業資格證書製度,管理和強化就業人員的職業技術素質與工作方式。通過職業資格證書製度規範國家勞動者隊伍,解決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相對薄弱問題,是當今世界發達國家提高就業人員素質采取的共同措施。我們國家經過近20年的教育改革與發展,基本上建成了一個以學曆或文憑教育製度為主的勞動就業體製。麵對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社會職業培訓的需要和就業人口素質急需提高的客觀形勢,我們中國也急需要加快建設職業資格證書製度,以此來解決就業勞動大軍的職業技術培訓嚴重不足這一突出的社會問題。無疑借鑒發達國家在這方麵的政策及具體操作程序,會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和幫助。下麵就英國當前的職業資格證書製度的發展狀況作一初步的探索。
70年代末期,英國麵對國內和國際經濟發展競爭力下降的客觀現實,執政的英國保守黨意識到,英國迫切需要解決勞動力技術培訓相對薄弱這一問題。保守黨政府為,要確保英國在世界市場競爭中更具實力,就必須建立一個職業教育和培訓體係,這個體係將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以積極主動適應經濟和技術變化的需要。提出政府要直接介入職業教育和培訓政策的製定,而且認為培訓或許比教育更為重要。於是,英國的就業部、商業和工業部也積極參與政策的製定,確立了培訓標準,開始建立和完善國家的職業資格證書製度。
早在1981年,保守黨政府就發表了題為“一個新的培訓動議:行動方案”。這一行動方案的出台,為促進培訓提出了一個全麵而具體的計劃,即規定了1985年的主要手工業者和技術人員的技能要達到的標準和目標期限,以取代以工作時間和年齡限製的學徒製。這一決議的核心就是試圖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使工作人員達到一個明確的標準,以確保勞動者最基本的資格水平。
1986年,政府又發表了題為“共同工作:教育和培訓”(Working Together;Education and Training)白皮書。這個白皮書由教育科學部和就業部聯合發表,確定了“能力標準”的國家就業行為目標。為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白皮書建議成立了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並授權這個委員會製定一種合理的、先進的職業資格標準,從而創造出一種在實際上能增加擁有這種資格的人的數量的結構。從一開始,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采取的原則就是“能力展示”(Demonstration of‘C ompetencies’)的形式獲得職業資格,強調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需要就業的學生必須通過考試並獲得由認可的發證機構授予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即要以國家資格委員會頒布的標準要求自己。
1988年12月,政府發表了第三個白皮書:“92年代的就業”(Employment for the 1990s)。其主要內容是:“我們必須賦予人民知識和技能,並通過終身培訓的戰略建立工業技術基礎,以確保英國的持續發展,並給就業者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而全國的商業、企業主要負責對此的投資。”為此,全國成立了82個企業和培訓委員會。為了確保培訓政策的落實,英國的繼續教育和第三級學院起草了為所在地區提供培訓的戰略性計劃,即進行青年培訓和對沒有工作的成人進行就業培訓,經費主要由國家培訓機構提供。在英國,企業培訓委員會在職業教育和培訓計劃的製定以及課程的開設中起主要作用,而且其與繼續教育部門也保持著一種富有成效的工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