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當代英國中小學課程與教育改革探析(3 / 3)

眾所周知,過去英國中小學沒有統一的國家考試,現在不僅有了,而且還分得較細。過去東方國家的各級升學考試一直是英國教育界批評的對象。現在英國從小學到中學,國家統一的考試分成了四級;二年級(7歲)、六年級(11歲)、九年級(14歲)和十一年級(16歲)。而且要根據考試的成績對學校和學生進行排名並通過媒體通報,作為家長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學校和政府撥款的依據。盡管英國的基礎教育是義務教育,學生不存在升學的壓力,但嚴格的外部考試和檢查卻引發了一係列的爭論和問題。正如有學者所說的:現在市場經濟的競爭機製已經被政府引入到了學校,盡管前保守黨政府的教育與科學部在早期的教育谘詢文件中曾指出:評價是課程的仆人,是為課程服務的,而非課程的主人。但工黨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門在1997年後仍不斷地加強了對學生學習成績的總結性評定和對學校的定期檢查。在很大程度上,課堂教師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逐漸被嚴格的外部考試和檢查替代,評價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被大大削弱了。學生與學生、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與此同時,教育部門評價好教學或有效教學的標準也發生了改變。測驗分數成了評價教師教學的重要砝碼。能夠幫助學生在英語、數學、科學和信息與交流技術四科的統一考試中取得好分數的教師會受到管理部門的高等級評價。

五、比較與啟示

考察英國政府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所推行的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結合比較我國的新基礎教育改革,同時再審視一下世界其他國家的基礎教育改革,給我們的啟示是:世界基礎教育的改革已進入了一個“反思補缺”的新階段。大家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新世紀,而且教育改革的目標都是提高質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但其改革的路徑和實施的策略卻不盡相同,在某些方麵甚至完全相反。比如,英國在不斷加強中央政府對學校的管理和評價,而我國政府則開始將權力下移。盡管從各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改革文件中,我們不難發現中英兩國教育改革在所追求的目標上的一致性,即都是為了培養全麵和諧發展的、具有個性的高素質人才。而研究表明,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所采用的實施策略卻有著很大的差異。筆者的感受是雙方都有些矯枉過正,但結局卻是殊途同歸。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麵呢?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主要的原因是中英兩國政府和教育界在新世紀到來之前對自己以往教育得失反思的結果不同。英國政府和教育界反思的問題焦點是英國學生的學業成績為什麼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在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和國際中小學學科競賽活動中(比如國際奧林匹克競賽活動)總是名落孫山,這無疑將影響英國今後在國際間的競爭。如何改進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呢?這顯然是美國教育改革的出發點。而我國政府和教育界反思的問題焦點並非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是中國學生與美英等發達國家的學生相比之下的高分低能,尤其是創造意識與創造能力的落後。

20世紀60年代以來受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影響,英國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一直強調的是兒童中心與活動中心,主流的教學策略是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這種教育範式的最大優點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有利於兒童探索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培養,但不利於係統學科知識的掌握和學業成績的提高。這一點已被眾多的國際比較研究所證實。因而,英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心則不斷地向學科知識的學習和有效的直接教學轉移。相反,我國的基礎教育自60年代以來,在教學思想上一直受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影響,教學的模式基本上是教師中心和知識中心的,主流的教學策略是麵對全班學生的直接教學。這樣的教學盡管有利於係統文化科學知識的掌握和學生學科課程學業成績的提高,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創造力的發展,其弊端顯而易見。正因為如此,我國近年來的基礎教育改革特別強調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由於有這樣不同的大背景,所以中英兩國的教育改革才顯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便一浪接著一浪,而且各國之間的借鑒也越來越多,試圖將東西方教育思想與教學策略進行融合已經成了中外教育界相當一部分人士所追求的理想目標。實際上,各國的教育改革實踐也已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然而各國之間的相互借鑒不僅是非常明智的,也是完全可行的。願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能在學習與借鑒他國經驗的同時,邁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步伐。

(原載《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